华语

圣诞节的起源

★圣诞节的起源

圣诞节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当然不是从神那儿来的!圣诞节是起源于宁录时代的人,宁录就是那位负责监督巴别塔兴建的人,这也是我不庆祝圣诞节的另一个原因。

在耶稣基督诞生之前的数千年前,有很多国家都在十二月二十五日那天庆祝太阳神的生日。宁录的寡妻示米拉米斯(Semiramis)是太阳神之母,她被尊为天后,而她的儿子就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诞生的塔模斯(Tam-muz)。

根据当时的宗教信仰的传说:塔模斯的诞生是一个很神奇的故事。因此,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就以宴席,大吃大喝,荒淫醉酒的方式来庆祝他的生日。这种庆祝方式与塔模斯本身有很大的关系,塔模斯是一个贪爱女色、喜欢饮酒、讲下流笑话以及荒淫为乐的人。传说他爱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也爱他,因此在十二月二十五日这一天,所有的异教徒都庆祝太阳神塔模斯的生日。

在亚历山大·希斯洛(Alexandra Hislop)的伟大著作--「两个巴比伦」(The Two Babylons)一书中,有详尽的记载,任何一本出名的百科全书也都有记载这些事实。

access_level: 
10

要学习事奉

九、要学习事奉

参加聚会本身就是一种的事奉。将来我们在天上就是这样昼夜不停的事奉主(启7:15)。因此参加聚会,其实也是在参与事奉。当我们在聚会时,若有乐意事奉主的心,就不怕没有事奉的机会。讲道、领诗、作主席、司琴是事奉;作招待,负责事务也是事奉,关心别人,帮助来宾翻阅圣诗或圣经,甚至存敬拜的心来听道也是事奉。换句话说,若我们有服事主的心,就到处都有事奉主的机会。

学习事奉首先要从态度开始。一般人来参加聚会,多是为了要享受别人的服事:听讲道,接受教导等;这固然没有错,但却不够。若大多数的人都只要领受,而只有少数的人愿意事奉,不但供应将显得贫乏,教会气氛也不活泼。所以,当我们参加聚会时,不但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服事,同时也要积极的参与事奉。

事奉是一种态度;是通过服事人而服事主的态度。因此当我们参加聚会时,不应该只单注意到自己可以从聚会中得到什么好处;同时也应该问自己能为主,为别人作些什么。

圣经 经节: 
彼前2:5
access_level: 
10

十架七言之五 「我渴了!」


十架七言之五

「我渴了!」

这事以后,耶稣知道各样的事已经成了,为要经上的话应验,就说:『我渴了。』有一个器皿盛满了醋,放在那里;他们就拿海绒蘸满了醋,绑在牛膝草上,送到口。 (约翰十九28~29)

圣经 经节: 
约19:28-29
access_level: 
10

圣诞节:天主教的节日

★圣诞节:天主教的节日

我另一个不庆祝圣诞节的原因是因为它是天主教的节日。为什么我要盗取天主教的节日来庆祝呢?他们是从异教取得这个节日,我宁可让他们专有这个节日。

请看美国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Americana)对于圣诞节与天主教的说法:

「圣诞节--根据众多权威的说法,公元一世纪的初期教会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因为基督徒只记念耶稣基督为世人的罪钉死而复活这件事,从未庆祝祂的降生。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才建立起这个庆祝节日。在公元五世纪时,西方教会(罗马天主教)下令永远在罗马庆祝他们的神琐(Sol)的诞辰的那一天,也顺便庆祝耶稣的诞生。应节的物品如冬青属的乔木,寄生,圣诞柴,宴会的器皿等等应运而生。圣诞树则可以上溯到罗马时代,它是从德国传到英国的。」

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iannica)对圣诞节有如下的说法:

「圣诞节,英文Christmas即是为基督(Christ)做弥撒(Mass)的意思,在初期教会根本没有这回事。」

access_level: 
10

世界与圣诞节

★世界与圣诞节

我不庆祝圣诞节的另一个原因是:圣诞节是属于世界的。我们的主吩咐我们说:「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约壹二15)

世界恨基督及祂宝血的救赎,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事实。因此,我们怎么可以把这个世界的节日与基督混淆在一起呢?如果十二月二十五日真是耶稣基督的诞辰,这应当与世界无关连。

庆祝圣诞节的不一定是基督徒。在非基督教的国家如日本、捷克、波兰、俄罗斯等国,人民也大事庆祝圣诞节。

全世界各地的许许多多人,即使完全不明白圣经,也不认识耶稣基督,都大吃大喝庆祝圣诞节。要把圣诞节从这个世界挪开,就好比要从小孩子手中抢过糖果一样困难。

在路加福音十六章15节,耶稣基督这么说:「……人所尊贵的,是神看为可憎恶的。……」主告诉我们,人所尊贵的,在神看来是可憎恶的。人们不是把圣诞节看为尊贵的吗?那岂不明显告诉我们圣诞节不是从神而来的吗?

让我们正视事实:世界与圣诞节这个偶像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圣诞节里,酗酒的事比任何一个节日都多;圣诞宴会,挥霍无度也比任何时候来得多,这岂不证明圣诞节不是从神而来的吗?

世界爱圣诞节,却恨恶耶稣基督。

access_level: 
10

十架七言之六 「成了!」


十架七言之六

「成了!」

耶稣尝了那醋,就说:「成了!」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神了。 (约翰十九30)

耶稣尝了那醋,就说「成了」。这是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第六句话,按照中译本只有两个字「成了」,主在十字架上说「成了」有什么意思呢?

圣经 经节: 
约19:30
access_level: 
10

没有圣经根据的传统

★没有圣经根据的传统

圣诞节充满了许多没有圣经根据的传统,这是我不庆祝圣诞节的另一个原因。交换礼物、圣诞树、唱诗班及圣诞老人都是源自异教,公元四世纪的时候渐渐渗透到教会里去。

有关主耶稣的诞生也加进了许多传统的说法。例如:许多人都相信那些东方来的博士与牧羊人都在伯利恒,见了降世的主。然而,这与圣经的记载相差太远了。牧羊人是赶到伯利恒来朝见降世的主耶稣,但是那些博士是来到拿撒勒朝见已两岁的主耶稣(参阅太二16)。

此外,圣经也没有说是三个博士,也没有说他们是君王。事实上圣经并没有说出他们的数目,只是说有几个博士。

最糟糕的是,千千万万的家长都教导他们的孩子一件假的事情--圣诞老人。大人骗小孩说圣诞老人住在北极,每年他都在他的雪橇上装满了礼物送给孩子们。那些乖乖听话的孩子都有礼物,坏蛋的孩子就没有礼物可拿。

因此,小孩子长大之后,明白了事实,连基督是否真有其人,他们也当然要质问了。会不会那也是大人搞的骗局呢?

圣经在歌罗西书三章9节说:「不要彼此说谎。」以弗所书四章25节说:「所以你们要弃绝谎言,各人与邻舍说实话。」

我知道读者当中必定有许多疼爱孩子的妈妈会说:「我们让孩子高兴一下也有错吗?」他们根本也不明白圣诞节背后的异教作法。

access_level: 
10

十架七言之七 「信托之言」


十架七言之七

「信托之言」

那时约有午正,遍地都黑暗了,直到申初,日头变黑了;殿里的幔子从当中裂为两半。耶稣大声喊着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说了这话,气就断了。 (路加二十三44~46)

耶稣大声喊着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这是主耶稣在十字架上讲的第七句话,也是最后的一句。圣经说,主耶稣说了这句话,气就断了。

圣经 经节: 
路加213:44-46
access_level: 
10

欢喜快乐及互相馈送礼物

★欢喜快乐及互相馈送礼物

毫无疑问的,圣诞节最重要的事是买礼物来互相赠送。我不庆祝圣诞节因为交换礼物根本与基督的降生扯不上关系。

你们当中也许有人会问:「那些博士不也送礼给主耶稣吗?」他们的确有送礼,但他们不是互相赠送礼物,他们也不是送生日礼物,因为那时主耶稣已经两岁了。牧羊人来朝见祂时,祂是个刚刚诞生的婴孩,博士来见祂的时候,祂已经两岁了。

你是否知道在远东,送礼给君王是一种习俗,博士把礼物送给主耶稣,因为祂是来做犹太人的王的。他们送的不是生日礼物,因此与圣诞节,主的降生根本扯不上关系。

有关送礼的事,我们要明白这是撒但敌基督的一部分计划。最大型的庆祝圣诞节应当是在大灾难的时候。那时候,敌基督掌权,那两个神所派遣的见证人将要被杀,是谁杀死他们的呢?是敌基督,让我们来看看神的话语:

「他们作完见证的时候,那从无底坑里上来的兽必与他们交战,并且得胜,把他们杀了。」(启十一7)

敌基督得胜掌权了,那时就有一次最大型的圣诞庆祝,因为这两个见证人死了,全世界都欢喜快乐,他们彼此馈送礼物。

access_level: 
10

清教徒反对圣诞节

★清教徒反对圣诞节

从历史我们可以找到圣诞节的起源。事实上,有一个时期,英国法律明文禁止庆祝这个异教的习俗。一六四四年,国会宣布圣诞节是非法的,但后来又废除这法律。英国的清教徒把圣诞节的庆祝视为撒但的作为。

在美国早期的历史中,也规定庆祝圣诞节为非法的:一六五零年,麻赛诸塞州(Massachusetts)的法庭通过法案,宣布庆祝圣诞节是犯法的,要受到处罚。宪法上这样记载:「任何人若要庆祝圣诞节,或者与它有关连,罚款五先令。」法律的序言解释这条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混乱……庆祝这类的节日是与其他国家异教的迷信有关连,是羞辱神也侵犯到他人的。」一六二零年,五月花邮船在美国靠岸之后,第一个十二月二十五日就是用手劳动,把树木砍下来,「为的是避免与圣诞节胡乱扯在一起」。

反对庆祝圣诞节的做法一直继续到公元九世纪的下半世纪。一八八五年纽约日报(The New York Daily Times)在十二月二十六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提到「长老会、浸信会与卫理公会在十二月二十五日都不开放,只有一些教会学校有举行庆典,他们都不接受该日为圣日。但是主教派、天主教及德国人教会都开放,教会里头放满了绿色树木。」清教徒对圣诞节有清楚的认识,视它为异教节日。今天,所有信徒都应该效法这个榜样。

access_level: 
10
同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