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

耶稣哭了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at, 2013-05-25 11:42
圣经 经节: 
约11:35
access_level: 
10

主的舍命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3-05-12 11:38
圣经 经节: 
约12:20-28
access_level: 
10

基督徒的品德(2)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3-05-12 11:34
圣经 经节: 
彼后1:1-11
access_level: 
10

葡萄园:神将奇异的恩典赐给不配得的人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3-05-05 11:25
圣经 经节: 
太20:1-15
access_level: 
10

写给士每拿教会的信(1)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3-05-05 11:21
圣经 经节: 
启2:8-10
access_level: 
10

我们乃是属圣灵了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3-05-05 11:23
圣经 经节: 
罗8:1-9
access_level: 
10

主的爱与犹大的罪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3-04-28 11:12
圣经 经节: 
约13:1-11
access_level: 
10

从深处求告神

从深处求告神

从深处求告神

黄聿源

耶和华啊!我从深处向你求告。

主啊!求你听我的声音,愿你侧耳听我恳求的声音。

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

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我等候耶和华,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话。

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

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

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因他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

他必救赎以色列脱离一切的罪孽。

(诗篇一百三十篇)

“耶和华啊!我从深处向你求告。”(诗一三○1)诗人将他灵里光景揭露出来。“深处”是指什么?“深处”在原文有“深谷”之意;如大卫在诗篇二十三篇说:“我行过死荫的幽谷”。诗人说“我从深处向你求告”,非指他伫立山谷下作祷告,乃指他向神道出自己的灵性光景与内心状况并当时的处境。

在深处挣扎

⑴环境的深处

“深处”,我们至少可从两方面去思想:从环境方面说,诗人无疑在极艰难的环境中向神祷告,因他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有如掉进深谷,爬不起来。这是形容人的处境方面。人可因某缘故陷入某种艰难的处境中,或因工作?或因事业?或因遭遇?甚至其他……,仿佛掉在深坑,四顾无援,难以自拔!

在南美洲,曾经发生火山爆发,泥浆淹没了山下的村落。卫星传真图片显示泥浆淹至人的腰间,还不断往上涨,人们挣扎也无补于事,越挣扎越往下沉。

⑵灵性的低落

诗人自觉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只好向神求告!再者,“深处”亦形容内在方面,指人的灵性光景。诗人揭露自己的灵性光景低落,仿佛已到山根,故只有向神祷告。

透过此,我们明白诗人的心情。他无疑正经历非常艰难的时刻,不仅外在的环境恶劣,兼且内心亦觉困难。

“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立得住呢?”可见诗人掉在深坑是因失败犯罪,得罪神,无法自拔。他虽知犯罪得罪神,被罪捆绑,却不能胜过,故在罪渊中不断往下沉。在这光景中,他开始呼求耶和华的拯救。

危机四伏

诗人无疑是个信神的人,不然他就不会呼求神,也不会向祂揭露自己。但虽如此,他显然是个失败者,灵性失败,生活失败。这里警惕我们,基督徒也会失败的,随时可以发生。哥林多前书十章十二节说:“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另一面,圣经也告诉我们,“魔鬼如同咆哮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换言之,我们随时会被魔鬼吞吃,或受诱惑致犯罪。我们生活在罪恶的世界中,四周充满罪的诱惑。大卫本是合神心意的王,他敬畏神,世间少有人敬畏神像大卫的,但当他的生活开始安定下来,当有一次太阳平西,他午睡后在天台踱步,就受试探失败了;所犯的罪还非常严重。我想大卫从未想过在天台散步竟也构成犯罪的事,但这是事实。后来先知拿单指出他的罪,他才悔改承认。如此所为不似发生在大卫身上,但实际如此!彼得是跟随主的门徒,热切爱主。主被卖那夜,主告诉彼得“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二十二31~32)彼得听罢就表示:“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路二十二33)结果,正如主所料——“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太二十六34)事发前,彼得自忖不会作这事!他自觉意志坚强,但当环境临到,他就失败了!

在深处求告

我相信大卫失败时,他的感觉正像诗人一样,一步一步往“深坑”掉,跌到最深之处,无法自拔!你以为大卫犯罪不痛苦吗?你以为他不知道他正在犯罪吗?当他写信给乌利亚命他往前线去,故意陷他于死地,你以为他不懂得这叫谋杀吗?只是他不能自拔!因此他说,“神啊!我在深处向你求告。”我相信大卫认罪悔改时,他的感觉必像诗人一样。彼得不也一样吗?当他三次不认主,主看他一眼,他就出去痛哭了。我相信彼得痛悔、难过、悲伤到极点,恨不欲生。他当晚的感觉就像掉进深坑一样,他的心灵有如陷于“深坑”中。

各位亲爱的弟兄姐妹,我不晓得你的感觉怎样?此刻,或许有人正像诗人掉在深处挣扎;你的环境可构成深坑;你的灵性光景也可构成深坑,使你仿佛作了一场恶梦,跌进无底深潭去,永无止境!诗人的感觉就这样,所以当他在那里祷告——“主耶和华啊!我从深处向你求告。”这句话的背后就表达了一种极大的迫切性,也透露苦痛的哀告——神啊!我绝望了!我是在绝望中求告你的。神啊!我就困在这里,四顾无援,无人能助。是以他呼喊——“神啊!求你听我的声音,愿你侧耳听我恳求的声音。”这是一个陷于心灵深处的人向神的愿望,他虽向神求告,但又怕神不听,所以说“求你听我的声音,愿你侧耳听我恳求的声音。”这是哀告的话,因他陷于深处,要是神不听?不拯救?便没希望。

主若究察罪孽

故当他想到这里,便引入第三节——“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立得住呢?”(诗一三○3)绝望中的绝望。当他在哀求中回头一想——我这个充满罪恶与失败的人。以大卫为喻吧,他三番四次失败,假如神按他的失败办他,他怎么能站在神面前。很多基督徒在灵性困难中也容易产生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既知除神以外无人能救他;但另一方面却感觉无颜面见神。缺乏见神的胆量,缺乏求神的勇气。

绝望者的曙光

感谢主,当诗人在极苦中挣扎时,就露出了一线希望的曙光——“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诗一三○4)诗人开始对主有深一层的认识,他认识主是满有恩惠的主,满有赦罪之恩。尤以今天恩典时代,更见如此。我们的主甘愿从天而降,甘愿成为人,为我们上十字架,经历死亡、阴间,这到底为什么?就为拯救我们,就为完成赦罪之恩,使我们因信祂罪得赦免。因此,我们尽管到祂面前来,因祂不比别人,别人会厌弃我们,但主总不这样。主告诉彼得要饶恕弟兄七十个七次,祂岂不更是这样!当我们转念,遂生希望,因祂不比别人,我们虽连连失败,但祂有赦免之恩。当诗人想到这方面时,就从极消沉失望的心态中重新振作,得着鼓励,因而不再消沉下去。

要等候主施恩

“我等候耶和华,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话。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诗一三○5~6)这句话带出圣经两方面很重要的思想,首先它让我们看见诗人领会神的恩惠,当他看见主是满有怜悯的,就从绝望、恐惧、矛盾中转过来,深觉这是唯一的出路,是以他不仅求并作“等候”,等候神施行拯救,等候神的心胜于守夜的人等候天亮。

等候直到主施恩

诗人当时可能尚在“深处”之中,但当转念时就充满希望,不再看自己,包括困境、失败、软弱、不配、过犯重大与难为情……等。他整个心转过来,眼睛专注在主身上。因此他说:主啊!我求告你,等候你!直到你施行拯救!迫切等候,有如“守夜的等候天亮”。弟兄姐妹,这是诗人的“等候”经历!对我们来说亦不觉陌生;我们也有这种经验吧!(或正经历这个情况。)我们原知自己的困境,亦深知帮助的来源,只因心里矛盾,遂失去求告主的勇气、感谢主!祂的话临到我们,向我们启示自己,使我们得悉祂的慈心与怜悯;圣灵在心里挑旺我们对主的心,虽然我们还落在失败之中,仍身处困境里,在生活、事业、灵性上的问题仍未解决,但此刻,主给我们看见了希望,看见祂的怜悯,我们因把握着而转念,再也不顾其他,只想到求告祂、等候祂,直到祂施怜悯。我们可学效诗人的祷告说:“我的心等候你,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当主怜悯的时候,就已是“天亮”了,所以千万别放弃,你或说,我已等上了一整天,甚至一星期、一个月、一年……,挣扎已久,还没结果。但我告诉你,千万别放弃、别失望。诗人说:“我等候耶和华,我的心等候,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

要仰望主的话

到底等到何时?诗人强调他对神的等候,并“仰望他的话”。所以,让我们也仰望祂的话。因祂的话带着应许——“寻求就必寻见”。我们来到神面前永不遭撇弃,祂绝不丢弃我们。“凡等候耶和华的人必不羞愧”,圣经告诉我们说:“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一9)应许充满安慰、激励,只须我们凭信接受。仰望祂的话,紧抓祂的应许,然后深信不疑,处境虽仍恶劣,困难也未除去,但抓紧主的话,深信祂必按所说的,从困境中把我们救拔,并按应许向我们施恩。故此,我们不论处何环境,或掉进任何的“深处”,我们必须相信无一困难是主不能解决;无一困境是祂不能除去;无一深坑太深,祂的膀臂太短不能救拔,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当你在仰望、等候的过程中,你必须学习完全倚靠主。亲爱的弟兄姐妹,什么使你胜过失败和困境?无论环境上或心灵上,从人方面一点办法都没有,从环境方面无路可走,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候主来解决,这是唯一的出路。

主有丰盛的救恩!

“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因他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他必救赎以色列脱离一切的罪孽。”(诗一三○7~8)诗人把这两节作全篇的总结。他从“深处”向神求告,经历挣扎、疑惑,信心遂得坚固,然后在神面前等候,至终不至羞愧、不至失望。他并且经历了主无限的恩典。所以他说:“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何故?“因他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两者并行,因神有慈爱,才能施行各样的救恩。“慈爱”是指神的本性说的,论说神一种特别的性情。圣经中“慈爱”一词,多用在父母对子女的心情上,背后还包含无限怜悯、怜恤、并体恤儿女的失败,替儿女着想,为他们预备……,除在物质上供应,并在感情上鼓励,把各方面的爱给予他们,这是慈爱。所以说耶和华有慈爱,不仅因我们可爱,更由于看见我们的失败、软弱,便为我们预备救恩,好遮盖我们的罪;不嫌我们软弱,需祂特别的照顾,反及早为我们作准备,施予特别的照顾,无微不至,是为“慈爱”也。“丰盛的救恩”寓无穷尽之意,不只救我们一两次:且是随时的——任何时候,无次数的限制。“丰盛”亦论其他各方面;不仅免沉沦,并脱离各种困境,得胜所有难处,解决任何问题。诗人在这篇诗中用以总结的两句话,意思强而有力。“必”寓意无一情况不能!“一切”则寓所有,没一样不包括在内。至此,让我们重复第一节——“耶和华啊!我从深处向你求告。主啊!求你听我的声音,愿你侧耳听我恳求的声音。”感谢主!只要我们肯从“深处”向祂求告,祂必侧耳听我们,因祂有赦免之恩,要是我们肯在祂面前等候仰望的话!求主帮助我们! ■

access_level: 
10

地狱的呼声

地狱的呼声

地狱的呼声

天蓝

“我祖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里,极其痛苦。”(路十六24)

“因为我还有五个弟兄,他可以对他们作见证,免得他们也来到这痛苦的地方。”(路十六28)

人有灵魂吗?人死后会去哪里?地狱在一般人的心中是一个很可怕的地方,但它到底是怎样的可怕?谁会落入地狱?谁又能幸免?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可以从路加福音十六章十九至三十一节的经文中得到解答。若不是神的启示,我们是无法知道地狱的奥秘的。这段经文掀开了地狱的一幕,让我们可以稍为了解地狱实在的情景……这段经文记载了一个财主,他活在世上的时候,衣着华丽讲究,天天活在奢华宴乐之中,一生只为着在地上享乐。他虽然非常富有,但却没有怜悯之心,连那被放在他家门口不能走动并浑身生疮的乞丐拉撒路,也只能吃到他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他死的时候,他的葬礼想必是办理得风风光光的吧!谁知他死了之后却落入阴间,身陷在火焰中,痛苦不堪。他生前的财富一点也派不上用场。原来人死了之后不是一了百了,不义之人的灵魂将进入地狱受苦。人的灵魂实实在在是有知觉、有感情的。这个财主的灵魂在阴间不但能看见,且看得甚远,他不但认得拉撒路,连亚伯拉罕也认识,连他在世上的弟兄也记得。他不但深感火焰的痛苦,也能把那种痛苦很清楚的表达出来。

在他极其痛苦的时候,他就哀求亚伯拉罕差拉撒路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他的舌头。但雅各书二章十三节说:“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因此他的痛苦丝毫不可减轻;并且阴间与亚伯拉罕和拉撒路所处的安息之地有深渊分隔,不能相通;而且主耶稣在马可福音九章四十八节更警告说地狱是恶人受永刑的地方,“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

既然那已死进入地狱的人,是没有可能脱离地狱的苦海,唯一可作的就是阻止人进入地狱里了。因此财主就呼求亚伯拉罕,差遣拉撒路去警告他的五个弟兄要悔改,免得步他的后尘,来到这痛苦的地方。然而神并没有让拉撒路去执行这个任务,而是差遣我们这些仍活在地上;并因听福音而蒙神拯救的基督徒去传叫人得生命的福音。我们若怠慢不传福音叫人悔改信主,那么这些还未听闻福音的人就真的是“必死无疑”了。

神既然将地狱里的情景启示让我们知道,就是要我们看见灭亡之人在地狱里痛苦绝望的情景,听见他们所发出来的呼救声——赶快传福音给那还活在世上的人!

究竟有多少基督徒会有计划地去作传福音的工作,恐怕这样作的人不多。其实教会中有很多参与传福音工作的机会,我们有许多工作都可以参与的,例如邀请亲友参加布道会、派单张、代祷、陪谈及招待等等。让我们一起同心的传扬福音拯救灵魂吧!那么主来的时候我们就不会两手空空地见主面了!■

access_level: 
10

主耶稣——受苦的仆人(二) 神所喜悦的仆人

主耶稣——受苦的仆人(二) 神所喜悦的仆人

默想主

主耶稣——受苦的仆人(二)

神所喜悦的仆人

黄聿源

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扶持,所拣选,

心里所喜悦的,我已将我的灵赐给他,

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 他不喧嚷,

不扬声,也不使街上听见他的声音。

压伤的芦葦,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

他不吹灭。他凭真实将公理传开。

他不灰心,也不丧胆,直到他在地上设立

公理;海岛都等候他的训诲。

(赛四十二1-4)

在以赛亚书,从第四十二章开始,主要是描述一个受苦的仆人。当我们把新旧约圣经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许多在以赛亚书那里所讲到关于这个受苦的仆人的预言,也是主耶稣在世上的时候所引用在祂自己身上的;四福音书的作者也引用这些预言来形容主耶稣,文首经文就曾经在马太福音里被引用。这些经文其实都是描述耶稣基督以神的仆人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并祂将要怎样成全天父所托付给祂的拯救人类的计划。

主耶稣不但是以人子、羔羊、先知、祭司的身份到世上来,祂也是以仆人的身份到来。这仆人的身份一方面是指祂向着天父好像仆人一样,不以自己是与神同等的,反倒虚己,成为奴仆的样式,并且死在十字架上面,祂是如此以奴仆的样子来顺服天父的旨意,完成天父的计划。另一方面是讲到祂是来服事的。主自己说祂来不是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可见主耶稣是带着作仆人的心来到服事世界上的人。当我们想到祂是天地的主宰、神的儿子,又是那位坐宝座的,祂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怎么能够到世上来服事那些既是祂创造的,又是悖逆祂的罪人呢?这就更显出主耶稣基督作仆人的心志是何等的强,祂的仆人的形象是何等的鲜明。当讲到事奉主的时候,我们常常说要效法这人,效法那人,其实我们要真正效法的是主,效法祂作仆人那样子来服事天父,效法祂以仆人的心志来服事人,我们效法祂这样服事就对了。

神所喜悦的仆人

当我们敬拜主,当然是敬拜祂是君王、祭司等等,但是我们也敬拜祂是神所喜悦的仆人这个身份。耶和华神在以赛亚书四十二章一开始就宣告说:“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扶持,所拣选,心里所喜悦的,”主耶稣在世上时,天父曾不止一次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天父喜悦祂,当然因为祂是天父怀里的独生子;但是,这里告诉我们主耶稣得着天父的喜悦的另一个原因:祂是神所喜悦的仆人。为什么说祂是神所喜悦的?到底神喜悦祂什么?

1.把公理传给外邦

“我已将我的灵赐给他,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赛四十二1下)这里所讲的“公理”,英文圣经翻译为righteousness——神的公义。意思说这仆人要把神的公义传递到外邦去。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背叛神的,是不义的,怎样使这个罪恶的世界能够接受神的公义,并使这公义传到外邦(万国万民)去呢?这就是天父要祂到世上来完成的工作。

2.安静

祂怎样去完成呢?祂不是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用祂的权势来做,不是!下面就形容这位仆人是怎样来成全天父赐给祂的使命。首先,“他不喧嚷,不扬声,也不使街上听见他的声音。”(赛四十二2)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印象:祂很安静、很谦卑;祂不喧嚷,不像市集上那些卖膏药的敲锣打鼓;不是在报纸上登广告来叫人注意;也不是高谈阔论地吸引很多人。这里反而说祂是一个很安静的仆人。“也不使街上听见他的声音”,这并不是说主耶稣在世上好像哑巴不出声,相反的,祂到处讲道,传扬福音。这里是指祂的心态:祂不宣扬自己,只是安静谦卑地以仆人的身份来工作。这点很重要,一个真实的仆人不是看他做工有多能干,而是看他的心态是否谦卑,真正把自己当做是仆人来看待。以前的仆人,当主人向他讲话,吩咐他做事的时候,只是安静地点点头,从来不敢争着跟主人讲话,因为他们是没有讲话的机会和权利的。这就是仆人的表现、仆人的形象。我们现在很少看到这样的仆人。所以,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个完全的仆人,祂是蒙天父喜悦的仆人,因为祂既安静又谦卑。

3.仁慈与真理兼备

“压伤的芦葦,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他凭真实将公理传开。”(赛四十二3)祂是仁慈的仆人。芦葦是很没有价值的、在河边生长的野草,经常可以看见芦葦被水鸟压伤,被路人踏断,从来没有人会去注意为何这棵芦葦被压伤;但是这个仁慈的仆人连压伤了的芦葦都不忍心将它折断。不单是这样,这里原文的意思说得更正面,是说压伤的芦葦祂就把它扶持起来。接着说到“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以前那些煤油灯或者是蜡烛的灯火是很微弱的,风吹一下就熄掉。虽是这样,祂不但不忍心把那个很小的、将残的灯火吹灭,更会保护它,使它不至于被吹灭,纵然只是一点点的希望祂都珍惜。这是讲到那仆人仁慈的方面。主耶稣在世上的时候正是这样,那些生病的、瘸腿的、瞎眼的人来求祂,祂从来不会拒绝;不管祂多忙,不管祂多累,多需要休息,祂一看到那么多有需要的人,就怜悯他们,帮助他们,结果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祂心存怜悯。在马太福音九章那里说祂看见很多人如同羊没有牧人,就怜悯他们。祂真是个仁慈、满有怜悯的仆人。

前面说到那仆人的责任是要把公理,即是神的义传遍地上。这里接着说祂要“凭真实将公理传开”。“真实”这个词在原文和希腊文一样,都有两个解释,一是真理,另一是信实。意思是祂用真理把这公义传开,也可以说祂是忠心地、信实地把公义传开。这是一个天父所喜悦的仆人的另外一面,是跟仁慈放在一起。放在一起是因为很多时候,人们讲仁慈就不讲真理。有些人很仁慈,但是处理事情的时候没有分辨,只讲仁慈,把真理都丢在脑后,是非不分。所以能够又仁慈、又持守真理,能够忠心传讲真理却不失仁爱之心,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我们常常只讲真理就失去了仁慈,只讲仁慈就失去了真理。但这仆人不但讲仁慈,祂也讲真理。

4.不灰心

接下去就看见那仆人“他不灰心,也不丧胆,直到他在地上设立公理;海岛都等候他的训诲。”(赛四十二4)这里讲到祂是不灰心的。主的不灰心不是说祂忍耐到底的这个心,而是指祂不会对我们灰心,所以主的忍耐是我们的盼望。我们人类这几千年来,越来越坏,如果主要灰心,祂早就灰心了;如果祂要放弃,早就放弃了;如果祂没有耐性,早就把我们消灭了,为什么今天我们还在?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有盼望,还能够得救?是因为主无限的忍耐,祂永不灰心。祂在世上的时候,虽然自己身边的门徒要卖祂;被抓去钉十字架的时候,门徒因惧怕而四散,都离祂而去,但祂没有灰心。祂从来不讲灰心的话,祂从不灰心。不但不灰心,祂也不丧胆。虽然面对许多的压力、许多的难处、许多的逼迫,祂从没有丧胆。祂从不会在逼迫底下屈服,也不会因为惧怕而退缩。当祂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时,圣经说祂的脸“朝向耶路撒冷”,祂要上耶路撒冷去钉十字架的意志是坚定不移的!不管怎样祂要上去。祂就是这样的不灰心、不丧胆,直到祂在全地上把神的公义建立起来,并且“海岛都等候他的训诲”——全世界各地都接受祂的训诲。这日子什么时候来到?如果我们读圣经就知道那是千禧年的时候。主耶稣一直忍耐,一直工作,一直不灰心,一直不丧胆,不但祂在世上是这样地做工,今天也是一样地做工,一直做到祂再次降临,在世上建立祂的千禧年国度。

感谢神!我们有这样的一位主。祂不但在天上大有权柄,祂也是天父所喜悦的仆人。祂来到地上,不但服事天父,也服事世界上的人。祂不是一个大声喧嚷的人,祂不是一个没有怜悯的人,也不是一个容易灰心的人。祂是非常安静谦卑的仆人;祂非常仁慈,压伤的芦葦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祂非常有耐心,祂从来不灰心,一直到公理传遍天下,祂的国度在地上被建立。这是主,我们的主,是我们相信、事奉和敬拜的一位主,祂就是神喜悦的仆人。此刻我们心里有很特别的感觉:一方面觉得祂非常的尊贵、荣耀,高高在上,值得我们敬拜;另一方面却觉得祂跟我们很接近,就在我们的身边,因为祂是那一位天父所喜悦的仆人。我们要敬拜祂。 ■

access_level: 
10
同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