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虚空




饱受虚空

饱受虚空

陈纯仰

《传道书》第六章是非常个人和使人感到抑郁的一章。犹如所罗门摘下皇冠,让我们坐在他的客厅里,向着我们倾心吐意一般。即使他家财万贯,但始终未能如愿以偿。他揭露了身处世界巅峰却仍活“在日光之下”是怎么样的滋味。

拥有一切不等于享受一切 (6:1-2)

所罗门的观察是:“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祸患,重压在人身上”(传6:1)。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经常在各处发生的祸患,影响着每一个“在日光之下”的人,即所有活在这个被罪恶玷污了的世界里的人。

一个假设的情况是:有一人“蒙神赐他资材、丰富、尊荣,以致他心里所愿的一样都不缺”(传6:2),神所赐予他极其丰厚,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以致他所想要的他都拥有。试想像写下一张你想拥有的东西的清单——从物质东西如房屋、汽车、珠宝首饰、电子设备、精致的艺术收藏品等等,以至非物质东西如俊美外貌、人脉关系、智力、运动和音乐才能等等。若神说:“凡你所列下的我都会给你。”你会怎样?你应该是无比地满足,因为这远超过你一生所可以享用的。

但问题是:“只是神使他不能吃用”(传6:2)。获得不等于使用,而使用不一定带来满足。神赐予礼物,容让那人吃用,但祂不给他能力去享受他所吃用的,并阻止他的灵魂从他所吃用的东西得到快乐,更糟的是:“反有外人来吃用。这是虚空,也是祸患”(传6:2)。我们必须谨记这明显却容易被忘记的真理:拥有一切不等于享受一切。

增加岁数不等于增加福乐 (6:3-6)

所罗门提出另一个假设性的情况:“人若生一百个儿子,活许多岁数,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传6:3)。在农业社会,儿孙满堂是一种福气,而在神学上这也是一种福分 (诗127:3-5);加上长寿的福,这人应该是极度快乐,可是他的灵魂仍然感到厌烦和不满足。

然后随之而来的终极羞辱是“又不得埋葬”(传6:3)。一个有一百个儿子的人怎么会没有体面的葬礼?能养育一百个儿子代表你很富有,若全部一百个儿子都不尊敬你,不给你一个庄严的告别,而且厚颜无耻地公开蔑视你,你才会没有一个体面的葬礼。这是最可怜不过的——那人有一个大家庭,却不能享受天伦之乐,尽管外表风光,他死的时候却极其虚空。

事实上,所罗门嘲讽地说:“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因为虚虚而来,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并且没有见过天日,也毫无知觉”(6:3-5)。那胎儿出生时便死亡,然后消失在黑暗里——除了他的父母外,没有人知道,而他父母也不愿意谈论他。即使他有名字,也不被记念,因为一个名字只限制在一个人有关系才会被人记得,而那胎儿跟任何人都不存在有意义的关系,它从黑暗而来,也消失在黑暗里,在短暂的生命中没有任何知觉。但所罗门坚称他比那长寿且儿孙满堂、却不能享受天伦之乐的人更有福——“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传6:5)。

再回到那个假设性的情况:“那人虽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却不享福,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吗?”(传6:6)即使他有更多倍的福气,但若神不赐他能力去享受他的家庭和寿数,这个可怜的人和未出生而死的胎儿最终的结局都一样。死亡使一切变得平等!

人们也许羡慕年长的人多代同堂,但如果那人的家庭不照顾他,他便会感到无比地虚空,所罗门用十分强烈的字句来形容他的苦境:“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传6:3)。许多年长者因为他们不能享受他们长寿的人生而悲痛。若你不能为你的年日加增福乐,单单增加你的寿数又有何用?

满足了感觉到的需要不等于满足了最大的需要 (6:7-9)

所罗门从富足和有名望的人转而谈及普通的百姓,“人的劳碌都为口腹,心里却不知足”(传6:7)。前文所描述的问题不但使君王和贵胄受折腾,也使所有人受苦。人辛勤地工作,仍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仍然感受到一股深深地虚空在他里面,一种难以解释的不耐烦。我们都有这种经历——我们工作以糊口,有时候我们享受一顿饭,但隔天我们要起床再做同样的事情,这是一种强烈地不感到满足的状态,折磨着所有人,“这样看来,智慧人比愚昧人有什么长处呢?穷人在众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什么长处呢?”(传6:8) 无论聪明或愚昧、富有或贫穷,我们都遭遇相同的困境。

许多人被这节经文困扰,因为他们以为聪明人应该完全逃避这种人生的虚空,但所罗门说他们并没有幸免。的确,即使是今天的基督徒也因为残留在我们肉体里面的罪性而服在这虚空之下,若我们不断地满足我们的肉体,我们的肉体永不会满足,即使我们已重生,我们也不能摆脱这事实。若智慧使我们转去不追求这个世界的享乐,它对我们才有利,同样的,一个贫穷的人若只知道怎样活着,这对他有何益处?他虽然使自己继续活下去,却陷在这恶性循环中,不能从这种虚空中逃脱。

所罗门一再强调他的论点,而其悲哀的终结是:“眼睛所看的,比心里妄想的倒好。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传6:9)。这是眼睛所看的跟放纵的欲望的对比,满足于你眼前所看见的,强如放纵你的灵魂或欲望而迷失,后者没有焦点、不受约束,因追求心中的私欲而疲惫。为你所有的感恩,强如贪恋你不能得到的东西。归根结底,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被罪污染的心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因为它总是渴想要更多的东西。

我们身处的世界,一直引诱着我们放纵私欲,消费型的经济体系旨在制造新的欲望——这是企业家的工作。出色的市场推广不是力图销售产品,而是推销解决方案,而且通常是解决那些甚至连你都不知道你有的问题!培养出来的爱好不一定是聪明的主意,如果你本来不喜爱某样东西,你就不会花钱在那样东西上,但现在你培养了这爱好,你有很大可能会被它奴役。最终,即使当我们以为已满足了我们所有感觉到的需要,我们依然没有满足我们最大的需要。

享有最大的恩赐不等于享有最伟大的赐予者

许多在世界上的人不明白一个基本原则——没有人在神以外能真正享受祂所赐予他们的恩赐,神必须赐给人满足地享受的能力,我们不应从神所赐的寻求满足而不渴慕神。人若试图享受神所赐的礼物而没有想到神,就是拜偶像,而存感谢神的心来享受礼物才是真正的喜乐和满足。

这是“在日光之下”的人生本质。当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他们失落了天堂,也失去了与神亲密的关系,而在他们心里的虚空既是一个福分,也是一个咒诅。它是一个咒诅,因为他们永远不能被世界所满足,但它也是一个福分,因为那份不满足驱使他们把他们的盼望放在神身上。如果我们在地上享受完全的满足,我们便会把我们的眼目从神的荣耀挪开。因此,那咒诅某程度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福分——因它使我们聚焦在神身上。神已挪去我们因世界而满足的能力,好使我们寻求神自己。

所以,每当我们享受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必须为那份恩赐和可以享受那恩赐的能力来感谢神。最终,我们必须享受神过于祂的恩赐。从爱你的人得到礼物,比得到那份礼物更好。每当我们享受任何事情,我们必须记得是神赐给我们的,然后我们便会记得向神感恩,并谨慎和负责任地享受那份恩赐,而不会在享受的当儿得罪神。

享受恩赐,但更重要的:记念赐恩赐的那一位!

圣经 经节: 
传6:1-12
access_level: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