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

战争的预备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2-09-02 14:36
圣经 经节: 
书5:1-15
access_level: 
10

是一件美事!



是一件美事!

是一件美事!


谢彦群

「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有几个人心中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枉费香膏呢?这香膏可以卖三十多两银子周济穷人。”他们就向那女人生气。耶稣说:“由她吧!为什么难为她呢?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她所作的,是尽她所能的;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以为记念。”」(可14:3-9)

在逾越节前几日,主耶稣受邀到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吃饭。有个女人拿着一瓶极贵的真哪达香膏来,把玉瓶打破,然后把香膏浇在耶稣的头上。突然间,整个房间都充满了香膏的浓郁香气。这时,有几个人却很生气,问这女人为何要这样浪费香膏,还说这香膏可卖三十多两银子去周济穷人。

三十两银子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一年的收入。如果是在今天,以月收入一千元新币计算,这瓶香膏的价值就是一万二千元,对有些人来说,需要好几年才能储蓄得到这么大笔钱。但这女人却一下子就把它全部倾倒在主耶稣的头上,好像是非常的浪费。可是,主耶稣却不这么看,主说,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美事!随后,主耶稣给出了三个的理由:

一、她把握时机服侍主(7节)

那几位门徒不单反对这女人所做的,还以周济穷人为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周济穷人是犹太人最看重的善行,也是律法和先知书上的教训之一。但主耶稣指出,因常有穷人和他们同在,他们随时都可以向穷人行善,只是他们与祂同在的机会不常有。

主耶稣并非反对帮助穷人,祂自己就常常帮助穷人;但此时,祂接受这女人把香膏浇在自己的头上,且说这是件美事,是因为常有穷人和他们在一起,只是他们“不常有我”。而这女人所做的确实是不常有的,因为那是为主耶稣的安葬而做的。在《马可福音》16章1节的记载中,有另外三个女人在过了安息日,买了香膏要去膏耶稣的身体。虽然她们在一大清早就到坟墓那里,但主耶稣已经复活了,已经不需要她们的香膏了。

我们是否有把握时机来服侍主呢?如果我们能把握每一个时机来服侍主,那真是十分美的事!例如,把握时机带人信主,把握时机说造就人的话,把握时机做在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把握时机与哀哭的人同哭,这些都是美事。

二、 她尽所能的去做 (8a节)

从《约翰福音》12章3节中,我们知道这个女人就是伯大尼的马利亚。马利亚三姐弟的家庭并不富裕,因为当主耶稣来到他们家做客时(路10:38-42),马大要亲自忙碌地伺候主。如今,马利亚却是甘心乐意把原本留给自己将来婚礼上使用的玉瓶香膏,都浇在主耶稣的头上。她完全没有顾及自己的需要,也不在意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瓶香膏。因此,主耶稣指出她是尽她所能的去做。

我们是否也是尽我们所能的来献给主? 很惭愧的是,我们常常和当时的门徒一样,觉得马利亚所做的是“枉费”,没必要把一整瓶的香膏浇在主耶稣的头上,“只要几滴的香膏就够了”。这就如我们所奉献给主的金钱、时间和力量,都是“只要几滴就够了”,因为我们给主的爱就只是“几滴”的爱,不是尽我们所能的来爱主!

三、她为主的安葬而做(8b节)

主耶稣屡次提到自己将会被杀时,门徒却不留心听,也没有任何回应。而有回应的彼得,却是尝试阻止耶稣,差一点就被撒旦利用成了主的绊脚石(太16:23)。但马利亚却不同,她不但留心听主耶稣的教训和有关主自己的预言,也注意主耶稣多次说到祂将要受死和复活的事。马利亚没有阻止耶稣, 却是把握时机以香膏来膏主,表明她对主的爱。所以主耶稣为她申辩,“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 马利亚当日所做的只有少数的人知道,但却得到主耶稣永远的记念。

我们是否留心听主的教训和明白主的心意呢?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地为自己和别人做了许许多多的事,但我们是否想过为主做一件美事,得着主的记念呢?

马利亚把握时机,尽她所能做的,为主做了一件美事,得到主永远的记念。那是马利亚在主耶稣受死复活之前,凭信心和对主的爱所做的。现今,主的死而复活已成了事实,我们应当有比马利亚更坚定的信心和更大的爱心来服侍主。马利亚当时是那么地爱这位还未为她死的主,相比之下,若我们不爱这位已经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我们真是“可诅可咒”!(林前16:22)

让我们一起向马利亚学习,所做的能被主看为是一件美事,能蒙主记念。

圣经 经节: 
可14:3-9
access_level: 
10

耶稣以君王身份进入耶路撒冷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2-08-26 19:37
圣经 经节: 
路19:28-40
access_level: 
10

当主耶稣再来时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2-08-26 19:40
圣经 经节: 
路19:11-27
access_level: 
10

从十架上的强盗看我们的得赎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2-08-19 03:39
圣经 经节: 
路23:32-43
access_level: 
10

大使命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2-08-19 22:37
圣经 经节: 
太28:16-20
access_level: 
10

扫罗的转变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2-08-12 19:15
圣经 经节: 
徒9:1-31
access_level: 
10

“你们当负我的轭”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2-08-12 19:11
圣经 经节: 
太11:28-30
access_level: 
10

耶稣说:我是道路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2-08-05 15:55
圣经 经节: 
约14:6
access_level: 
10

我们也欠陌生人传福音的债



我们也欠陌生人传福音的债

我们也欠陌生人传福音的债

陈纯仰

■ 随处作见证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2:14-16写道:“感谢神!常帅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并借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因为我们在神面前,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这事谁能当得起呢?”

罗马的将军在打了胜仗凯旋归来时,带领军队在罗马城的大街小巷光荣地巡游,将军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他的军队紧随其后,走在末尾的是长长的战俘队伍。许多百姓带着香炉,散发出馨香的气味;地上铺满了鲜花,被游行的队伍踩踏后,在空气中散发出阵阵香气。皇帝走在最后,在欢乐的群众中,享受所看见、听见和闻到的一切,也占尽了这最终胜利的功劳!

在保罗的类比里,基督是那帅领得胜的游行队伍的王,而基督徒则带着“因认识他而有的香气”。正如香炉中的香和地上的鲜花所散发的香气充满了整个城市,基督徒应该“在各处”代表基督;然而,就如那些香气对得胜的人来说是可喜的,但对被征服的人是可憎的,我们为福音所做的见证“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基督徒只要忠心地作见证,神的心就会感到极大的喜悦,因为他是“在神面前的基督馨香之气”。

但我想强调的真理是:神“借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无论我们到哪里去,我们都是基督的使者——对我们所爱的家人和朋友如此,对我们不认识的邻居和陌生人亦是如此。我们蒙主的召唤,在世界各地传扬祂的福音,特别是在我们目前居住的地方——即使周围的人与我们毫无关系。

■ 向陌生人作见证

主在复活后至升天前的那段时期,在几个场合里跟祂的门徒见面,并嘱咐他们要传福音:

. 《约翰福音》20:21,“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神差祂的儿子到地上传福音,基督也差遣祂的门徒做传福音的事工,但我们不要忘记,基督来到一个“不认识祂”的世界,“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却不接待他”(约1:10-11)。同样,祂的门徒也要向不友善的陌生人传福音。

. 《马太福音》28:19,“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那些将要成为基督门徒的“万民”,至少最初是当日聚集在加利利山边接受大使命的人所不认识的。

. 《路加福音》24:47,“并且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此节经文,再次说明,出身为犹太人的门徒要去各地传悔改、赦罪的道,必须走进陌生人的世界。

. 《使徒行传》1:8,“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在耶路撒冷作见证已经是在向陌生人作见证,虽然仍是对同一个国家的人民,而在犹太、撒玛利亚以及地极作见证,更是一个接触陌生人的事工。

大使命最主要是差派信徒向全世界未信主的陌生人传福音,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一点。的确,我们必须使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成为门徒,这是合情合理的。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对陌生人传福音的责任,虽然我们不认识他们,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我们也欠他们传福音的债。为什么?因为这是神所说的。

■ 圣经里的见证

“使命”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创世记。当亚伯拉罕离开吾珥时,“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来11:8-9)。无论往哪里去,他都身处于陌生人当中;可是,无论他到哪里,他都筑坛敬拜神,宣告耶和华的名。他在示剑的摩利橡树那里(创12:6-7),以及在伯特利和艾之间(创12:8)都这样做,而这可能成为他往南地去时的习惯(创12:9)。后来,当他在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支搭帐棚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创13:18)。

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也一样,作为一个在所住之地没有任何权利的过客,他在挖了几口水井后被迫离开(创26:19-21),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直到找到容身之处。当他安顿下来后,虽然居住在陌生人当中,却“在那里筑了一座坛,求告耶和华的名”(创26:25)。

《使徒行传》充满了向陌生人传讲基督的例子:

. 第二章记载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对象是“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和住在米所波大米、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西亚、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的人,并靠近古利奈的吕彼亚一带地方的人,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或是犹太人,或是进犹太教的人,革哩底和亚经伯人”(9-11节)。身为加利利的渔夫,不大可能有如此广泛的朋友圈子。

. 第七章记载司提反在被带到长老文士和公会面前,向来自“古利奈、亚历山太、基利家、亚西亚”的人传讲基督(徒6:9,12),很明显他不可能是这些人的朋友。

. 第九章记载亚拿尼亚按神的指示去找大数的扫罗,并为他祷告。亚拿尼亚本来不愿意去见扫罗,但神吩咐他必须服侍这个陌生人,因为这陌生人将会被神重用,来服侍许多其他的陌生人(徒9:10-15)。

. 第十章记载当彼得把福音传给哥尼流的家属,在人看来,让这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碰面,需要克服许多的困难(徒10:9-23),特别是彼得,神甚至要用特别的方法来说服他为了福音的缘故放下对饮食规条的执着。

暗伯利、亚比利、亚利多布、亚逊其土、亚腓亚和亚基布有什么相似之处?对保罗来说,他们都是陌生人,直到他带领他们成为基督的门徒。约翰伯奇、约翰巴顿、约翰威廉士、宋尚节、约翰威特农和约翰马田有什么共同点?他们全都是宣教士,把福音带给未曾听过基督的民族。在圣经里,宣讲神的模式其实是对陌生人的事工,这个模式后来也被许多忠于福音事工的人所采纳。

■ 谁是我的邻舍?

有一次,一个自大的律法师问主耶稣,他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回答说,如果他尽心、尽性、尽力和尽意地爱神,又爱邻舍如同自己,他就有永生。这位律法师听后,自以为义地问:“谁是我的邻舍呢?”(路10:25-29)他如此一问,其实在暗示自己已做到全心全意地爱神,唯一的问题是界定谁是他的邻舍,好让他弄清楚自己有否爱他们如同爱自己。

耶稣以我们熟悉的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来回应他的问题:一个人被强盗抢走了东西,被打至半死,躺在路旁。先是一个祭司和一个利未人经过,没有给予任何帮助就走了,然后一个被藐视的撒玛利亚人来到,动了慈心,把那人的伤口包扎好,送他到最近的客店里,整夜照顾他,并为他安排好一切所需的,直至他完全康复(路10:30-35)。耶稣讲完了故事后,问那位律法师一道简单的问题:“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路10:36)。

就如当时的许多犹太人一样,那律法师藐视撒玛利亚人。即使在一个假设的故事情节里,他也不能对好撒玛利亚人作出正面的判断,因而他只说:“是怜悯他的”(路10:37),如此,他不经意地为“邻舍”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

你的邻舍不一定是跟你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也不一定是你熟悉或认识的人;界定邻舍的一个基本标准是在地理位置上相近,如果一个人在你附近,他或她就是你的邻舍。

既然我们已经界定谁是我们的邻舍,现在要问的是:我们是不是好邻居?我们有没有爱我们的邻舍如同爱自己?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里,祭司和利未人都曾走近那受重伤的人,但他们都决定不做好邻舍,只有那撒玛利亚不厌其烦地接近那有需要的人,并不怕牺牲、甘愿冒险来照顾他,甚至多走一步,兼顾到他将来的需要。简而言之,那撒玛利亚人向那受伤的人显出怜悯,这就是邻舍的一个不错的定义:邻舍就是怜悯他的。

■ 我们该怎样做?

在路加所记载的这件事的结尾,主的吩咐是:“你去照样行吧”,从而揭露了那自高自大的律法师的心里其实没有永生,且极需神的怜悯。然而,真理依然是:那些已经有永生的人,需要像那好撒玛利亚人那样行。

我们身边许多人的属灵光景,不是比这个比喻里被强盗打伤的人更危险和可怜吗?他们就居住在我们的周围,或在我们工作的场所常能见到他们,或因相似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使我们经常见到他们,从而熟识了他们的脸孔(比如,在咖啡店、补习中心、音乐课室、休闲场所等)。或许我们不认识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就如那好撒玛利亚人,我们可以看见他们的困境,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他们的附近。那么,我们该怎么做?

在我们教会的附近,不论是在菲律宾的碧瑶(Baguio)或巴当卡斯(Batangas),或芽笼或邦巴卡(Pampanga)、或女皇镇或乌底耀(Udiao),也有许多人,他们在我们敬拜神的附近的地方居住,并且极需要神的恩典,我们不能等他们来找我们;大使命开宗明义的命令:“去”,不容许我们单单地等人来,我们必须主动向他们发怜悯,至少我们可以邀请他们来布道会。假使我们教会周围的人,从来没有透过我们亲身经历基督,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控诉。

我们还可以做更多——为他们祷告。在《提摩太前书》2章1节,保罗说:“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我们为未得救的家人和朋友祷告是好事,但他们只占“万人”的一小部分。我们还需要为未得救的邻居祷告,因为不管我们认不认识他们,真理仍旧一样,而他们的需要也是一样的:

. 神是他们的创造者,是完全圣洁,并要求他们完全顺从祂的律法。

. 他们违犯了神的律法,就要为他们的罪付上永恒的代价,可是不能借着他们的好行为来救自己。

. 基督来到世上,既是神也是无罪的人,且借着钉死在十字架上来表明神的爱,为罪付上代价,并在死后第三天复活,留下空空的坟墓。

. 他们需要为罪悔改,和接受基督为主和救主。

对我们未得救的邻居来说,上述一切都是真真确确的,他们极需要我们为他们祷告。但愿我们更像保罗,如此对待于他来说是陌生人的罪人:“我心里所愿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他们)得救”(罗10:1)。

■ 结论

我们的神从天上大声呼喊:“地极的人都当仰望我,就必得救。因为我是神,再没有别神”(赛45:22)。虽然我们没有像神那样大的声音,但我们可以先到神施恩的宝座前,为那些我们不认识的人恳求祂的怜悯。然后,我们可以到邻里去敲每一户的门,以温柔的言语告诉这些陌生人,独一、永活的真神希望他们悔改以致得救。

access_level: 
10
同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