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爱我吗?
你爱我吗?
黄聿源
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对耶稣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约二十一15~19)
引言
“你爱我吗?”是一句非常感性的话,通常只出现在一对情侣之间,出自爱人的口。然而,本短文的题目却是取自文首的经文,出自主耶稣的口,而对象却是祂的门徒——西门彼得。
到底主耶稣为什么向彼得发出这样的一个问题,目的与意义何在呢?
“你爱我吗?”是一个非常直接又强烈的问题,问这个问题的人,必定带着热切的盼望期待着对方给予正面的回复,因为他已经深爱对方,只有对方正面的答复,才能满足他的心。他所以向对方发出这个问题,一般上是因为他发现对方的爱开始动摇,不够坚定,或因为某种因素而产生变化,盼望借着这个非常直接又强烈的问题,唤起对方对自己的爱,或重新确定彼此之间的爱,好排除对方心中对着自己的爱的疑虑。当日主耶稣也是带着这样的心情问彼得的。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我们知道,主耶稣受难之前,在受犹太人审问的时间,彼得曾三次不认主。过后彼得曾为此痛哭(路二十二62)。我们相信,彼得也曾为着他的失败跌倒而认罪、悔改。然而,从福音书的记载,我们也不难发现,彼得从此好像是变成另一个人。平时活泼积极、畅所欲言的他,现在变得沉默寡言,连复活的主向他和门徒们显现,似乎都无法给他带来兴奋和喜乐。由此可见,彼得当时还未从他三次否认主的失败中恢复过来。或许,他心中始终带着一个疑虑:主还像往日般的爱他吗?他和主之间的关系,是否还有可能恢复吗?
主耶稣在复活的早晨,曾借着天使吩咐门徒们到加利利与祂会合(太二十八7),门徒们便按着主的吩咐到加利利去,预备与主在那里会面。
约翰福音二十一章一开始,便记载主耶稣在提比哩亚海(即加利利海)边向七个门徒显现的情形,其他的门徒或许还未来到。就在这一次的会面中,彼得还是表现得出奇的沉默。主耶稣特意单独和彼得谈话,并向他提出这个出自内心,带着强烈期望的问题:“你爱我吗?”不是一次,而是三次,意义必定十分重大。为什么主这样做呢?我们可以从这段圣经所记载的内容和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看出一些端倪来。
为要复兴彼得
如上所说,彼得曾三次不认主,必然深感内疚。虽曾痛哭悔改,恐怕还无法接受自己跌倒否认主的事实。他在这件事上所受的打击必定十分沉重。主要如何使他恢复过来呢?主用“你爱我吗”这个非常强烈的问题,来唤起彼得内心对主炽烈的爱,不是一次,而是三次。因他曾三次否认主,主就给他三次的机会,来弥补他三次否认主的愧疚。相信彼得在之前的这段黑暗的日子中,在他内心的深处,曾不断地重复一句他十分盼望有机会亲口向主倾诉的话:“主啊,你知道我爱你!”或许他以为再也没有机会,也没有资格向主这么说了。纵然说了,或许也没有人会相信他。如今,主特意借着这个问题,让他将内心向着主的爱全然表达出来。主所以这样做,表示主不但相信他的确是爱主的,而且热切的渴望他对祂的爱。相信当天,当彼得三次向主表达他对主的爱之后,他的疑虑全消失,他向主的爱,他与主的关系,完全恢复了。
主的爱,好像基列的乳香,是医治破碎心灵的良药。
要彼得重新检讨他的决定
在主向七位门徒显现的前一晚,彼得告诉其他的门徒:“我打鱼去。”于是,其他的门徒就和他一同去打鱼了(约二十一3)。
到底彼得当晚决定去打鱼是一时无聊而想去打鱼,打发时间;还是他已决定重操旧业,回去当渔夫,我们不能肯定。但从当时彼得属灵的光景,决定回去打鱼,重操旧业是有可能的。因此当时主第一次问他是否爱祂时,还加了一句“比这些更深吗”。这里的“这些”到底是指什么说的呢?照我看,当时主很可能是指着渔船、渔网,甚至那些刚从海里捕到的一百五十三条大鱼。主要彼得反省:当晚他去打鱼的决定是为了什么?是什么缘故?是否表示他爱捕鱼的工作,捕鱼所带给他的一切好处比爱主更深呢?如果他爱主比这些更深,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跟从主,而重操旧业,回去打鱼的。
许多人在跟从主或事奉主的事上半途而废,跑回头路;追根究底,不是因为问题太大,环境太困难,无法应付,以致打退堂鼓;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到底他是否爱主,他爱主是否比爱世界,爱物质的好处,爱主以外的事物来得更深。照样地,有许多人,虽然要面对无数的艰难困苦,却能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只因他们真心爱主。因此,爱主是克服重重困难,至死忠心的动力。
从彼得此后义无反顾地事奉主到底的表现,可见他已确定,他不但真心爱主,且爱主比一切更深。
盼望彼得以更崇高的爱爱他
主三次问彼得“你爱我吗”,而彼得又三次回答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按原文(希腊文),主第一、第二次问彼得所用的“爱”字是“agape”,是一种最崇高、无私、无条件、不变的爱;通常用在神爱世人的“爱”。而主第三次用来问彼得“你爱我吗”和彼得三次回答主“你知道我爱你”的“爱”字,原文都是另一个“爱”字——“phileo”,是人与人之间一般的感情的爱,是善变的爱。
按照原文的意思,主第一次问彼得应该是这样的:“你是否以那崇高的、无私、不变、无条件的爱爱我?”而彼得深知,自己并不是这样爱主,因此他回答主说:“主啊,你知道,我是以那属情感、善变的爱爱你。”接着主重复第一次的问题,表示祂盼望彼得能以那不变的爱来爱祂,因为祂就是以这样的爱来爱彼得及所有的人;然而,彼得的答复也和第一次一样,只能以属情感、善变的爱来爱。于是,当主第三次问彼得时,就以另一种方式来问他,意思差不多是说:“西门彼得,(难道)你(只能以那善变的爱)爱我吗?”圣经告诉我们,彼得因为主第三次这样问他而忧愁。他可以感受到主的失望,以及殷切的盼望他能将他对主的爱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然而,彼得仍然很坦白、诚实的对主说:“主啊,你知道,我(只)是以那属情感的爱爱你。”这里不但看到彼得的无奈,也看到他的真诚。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虽然主完全知道彼得内心的光景,却向彼得表明,祂何等盼望他是以那不变的爱来爱祂。
爱主是事奉的先决条件
主前后三次问彼得是否爱祂,每一次当彼得表示他是真心爱主时,主便呼吁他要喂养并牧养祂的小羊和羊群。
这里有双重的意义:
(一)事奉主是爱主的具体表现。爱主不是口号,不是空谈,也不单是一套的道理,而是行动,正如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告诉我们,神爱我们是表现在祂将祂的独生子赐给我们;而我们爱主的具体表现之一是事奉主。当日主告诉彼得,如果他真心爱主,就得喂养、牧养祂的羊;间接的,主也向彼得表示,祂还要他继续服事主,特别在牧养主的羊群这件事上。因此也除去了彼得心中的疑虑,可以肯定主是要彼得服事。
(二)事奉主的先决条件不是才干、恩赐、经验、知识等,虽然这一切都重要,而是要爱主。一个不爱主的人,是不能也没有资格事奉主的。
爱主是跑十字架道路的先决条件
当主三次肯定彼得是爱祂的(虽然并没有达到主所盼望的以那不变的爱爱祂),主便即刻告诉彼得,他前面按着主的旨意所当跑的道路,是一条受苦、甚至要为主殉道的道路(约二十一19)。主所以在这个时候(才)向彼得透露这件事,是与祂问彼得的问题有关,若彼得不爱主,他就根本没资格,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连这消息也必然给他带来极大的困难与恐惧。既然彼得清楚表明他是爱主的,那他就可以,也会欣然接受主在他身上的旨意,并乐意顺服、遵行;哪怕是为主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一个人能否接受、顺服主在他身上的旨意,并愿意照着去行,是决定在他是否爱主。对于一个爱主的人来说,可以明白并遵行主的旨意是他的福分,可以为遵行主的旨意而付代价,是他的喜乐与满足。相反的,一个不爱主的人,主的旨意是重担,付代价来遵行主的旨意则是痛苦。
爱主是跟从主的动力
跟从主是一生一世的事。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与过程,都有要跟从主的地方。彼得的一生,从跟从主开始(太四19),在他事奉主的每一个阶段,主都一次又一次的呼召他在不同的程度上来跟从主。在约翰福音二十一章十九节,主耶稣向彼得透露了他将来当跑的道路,在结束这段讲话时,主再一次呼吁彼得:“你跟从我吧!”
这句话有多重的意义。首先祂告诉彼得,其实他所将要跑的道路,正是主本身所跑过的道路,也就是十字架的道路。其次是告诉彼得,他并不孤单,因为有主同在,他是跟着主的脚踪行。再者,主在这里告诉彼得,他若要跟从主到底,按着主的旨意跑完这条人们看为受苦、牺牲,甚至要冒死的十字架道路,秘诀就是“爱主”,爱主是跟从主的动力。我们常听到人们提出各种各样跟从主的难处;许多人也都在这些难处前退却,不再跟从主。婚姻、事业、物质、地位、名誉、亲情等等,都可能成为我们跟从主的拦阻。但对于一个真心爱主的人来说,因着他对主的爱,或说被主的爱所激励(林后五14),阻力越大,就越激发他奋勇向前;为了爱主,一切的牺牲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对主的爱,原本就应该是那牺牲、无私、无条件、不变的“agape”的爱,也就是主爱我们的爱。
总结
“你爱我吗?”是一个个人性的问题。今天主若问你,你的答复又会是怎样的呢?但愿我们都能给主一个正面肯定的答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