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

耶稣说:我是道路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2-08-05 15:55
圣经 经节: 
约14:6
access_level: 
10

我们也欠陌生人传福音的债



我们也欠陌生人传福音的债

我们也欠陌生人传福音的债

陈纯仰

■ 随处作见证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2:14-16写道:“感谢神!常帅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并借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因为我们在神面前,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这事谁能当得起呢?”

罗马的将军在打了胜仗凯旋归来时,带领军队在罗马城的大街小巷光荣地巡游,将军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他的军队紧随其后,走在末尾的是长长的战俘队伍。许多百姓带着香炉,散发出馨香的气味;地上铺满了鲜花,被游行的队伍踩踏后,在空气中散发出阵阵香气。皇帝走在最后,在欢乐的群众中,享受所看见、听见和闻到的一切,也占尽了这最终胜利的功劳!

在保罗的类比里,基督是那帅领得胜的游行队伍的王,而基督徒则带着“因认识他而有的香气”。正如香炉中的香和地上的鲜花所散发的香气充满了整个城市,基督徒应该“在各处”代表基督;然而,就如那些香气对得胜的人来说是可喜的,但对被征服的人是可憎的,我们为福音所做的见证“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基督徒只要忠心地作见证,神的心就会感到极大的喜悦,因为他是“在神面前的基督馨香之气”。

但我想强调的真理是:神“借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无论我们到哪里去,我们都是基督的使者——对我们所爱的家人和朋友如此,对我们不认识的邻居和陌生人亦是如此。我们蒙主的召唤,在世界各地传扬祂的福音,特别是在我们目前居住的地方——即使周围的人与我们毫无关系。

■ 向陌生人作见证

主在复活后至升天前的那段时期,在几个场合里跟祂的门徒见面,并嘱咐他们要传福音:

. 《约翰福音》20:21,“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神差祂的儿子到地上传福音,基督也差遣祂的门徒做传福音的事工,但我们不要忘记,基督来到一个“不认识祂”的世界,“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却不接待他”(约1:10-11)。同样,祂的门徒也要向不友善的陌生人传福音。

. 《马太福音》28:19,“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那些将要成为基督门徒的“万民”,至少最初是当日聚集在加利利山边接受大使命的人所不认识的。

. 《路加福音》24:47,“并且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此节经文,再次说明,出身为犹太人的门徒要去各地传悔改、赦罪的道,必须走进陌生人的世界。

. 《使徒行传》1:8,“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在耶路撒冷作见证已经是在向陌生人作见证,虽然仍是对同一个国家的人民,而在犹太、撒玛利亚以及地极作见证,更是一个接触陌生人的事工。

大使命最主要是差派信徒向全世界未信主的陌生人传福音,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一点。的确,我们必须使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成为门徒,这是合情合理的。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对陌生人传福音的责任,虽然我们不认识他们,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我们也欠他们传福音的债。为什么?因为这是神所说的。

■ 圣经里的见证

“使命”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创世记。当亚伯拉罕离开吾珥时,“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来11:8-9)。无论往哪里去,他都身处于陌生人当中;可是,无论他到哪里,他都筑坛敬拜神,宣告耶和华的名。他在示剑的摩利橡树那里(创12:6-7),以及在伯特利和艾之间(创12:8)都这样做,而这可能成为他往南地去时的习惯(创12:9)。后来,当他在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支搭帐棚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创13:18)。

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也一样,作为一个在所住之地没有任何权利的过客,他在挖了几口水井后被迫离开(创26:19-21),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直到找到容身之处。当他安顿下来后,虽然居住在陌生人当中,却“在那里筑了一座坛,求告耶和华的名”(创26:25)。

《使徒行传》充满了向陌生人传讲基督的例子:

. 第二章记载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对象是“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和住在米所波大米、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西亚、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的人,并靠近古利奈的吕彼亚一带地方的人,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或是犹太人,或是进犹太教的人,革哩底和亚经伯人”(9-11节)。身为加利利的渔夫,不大可能有如此广泛的朋友圈子。

. 第七章记载司提反在被带到长老文士和公会面前,向来自“古利奈、亚历山太、基利家、亚西亚”的人传讲基督(徒6:9,12),很明显他不可能是这些人的朋友。

. 第九章记载亚拿尼亚按神的指示去找大数的扫罗,并为他祷告。亚拿尼亚本来不愿意去见扫罗,但神吩咐他必须服侍这个陌生人,因为这陌生人将会被神重用,来服侍许多其他的陌生人(徒9:10-15)。

. 第十章记载当彼得把福音传给哥尼流的家属,在人看来,让这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碰面,需要克服许多的困难(徒10:9-23),特别是彼得,神甚至要用特别的方法来说服他为了福音的缘故放下对饮食规条的执着。

暗伯利、亚比利、亚利多布、亚逊其土、亚腓亚和亚基布有什么相似之处?对保罗来说,他们都是陌生人,直到他带领他们成为基督的门徒。约翰伯奇、约翰巴顿、约翰威廉士、宋尚节、约翰威特农和约翰马田有什么共同点?他们全都是宣教士,把福音带给未曾听过基督的民族。在圣经里,宣讲神的模式其实是对陌生人的事工,这个模式后来也被许多忠于福音事工的人所采纳。

■ 谁是我的邻舍?

有一次,一个自大的律法师问主耶稣,他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回答说,如果他尽心、尽性、尽力和尽意地爱神,又爱邻舍如同自己,他就有永生。这位律法师听后,自以为义地问:“谁是我的邻舍呢?”(路10:25-29)他如此一问,其实在暗示自己已做到全心全意地爱神,唯一的问题是界定谁是他的邻舍,好让他弄清楚自己有否爱他们如同爱自己。

耶稣以我们熟悉的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来回应他的问题:一个人被强盗抢走了东西,被打至半死,躺在路旁。先是一个祭司和一个利未人经过,没有给予任何帮助就走了,然后一个被藐视的撒玛利亚人来到,动了慈心,把那人的伤口包扎好,送他到最近的客店里,整夜照顾他,并为他安排好一切所需的,直至他完全康复(路10:30-35)。耶稣讲完了故事后,问那位律法师一道简单的问题:“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路10:36)。

就如当时的许多犹太人一样,那律法师藐视撒玛利亚人。即使在一个假设的故事情节里,他也不能对好撒玛利亚人作出正面的判断,因而他只说:“是怜悯他的”(路10:37),如此,他不经意地为“邻舍”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

你的邻舍不一定是跟你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也不一定是你熟悉或认识的人;界定邻舍的一个基本标准是在地理位置上相近,如果一个人在你附近,他或她就是你的邻舍。

既然我们已经界定谁是我们的邻舍,现在要问的是:我们是不是好邻居?我们有没有爱我们的邻舍如同爱自己?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里,祭司和利未人都曾走近那受重伤的人,但他们都决定不做好邻舍,只有那撒玛利亚不厌其烦地接近那有需要的人,并不怕牺牲、甘愿冒险来照顾他,甚至多走一步,兼顾到他将来的需要。简而言之,那撒玛利亚人向那受伤的人显出怜悯,这就是邻舍的一个不错的定义:邻舍就是怜悯他的。

■ 我们该怎样做?

在路加所记载的这件事的结尾,主的吩咐是:“你去照样行吧”,从而揭露了那自高自大的律法师的心里其实没有永生,且极需神的怜悯。然而,真理依然是:那些已经有永生的人,需要像那好撒玛利亚人那样行。

我们身边许多人的属灵光景,不是比这个比喻里被强盗打伤的人更危险和可怜吗?他们就居住在我们的周围,或在我们工作的场所常能见到他们,或因相似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使我们经常见到他们,从而熟识了他们的脸孔(比如,在咖啡店、补习中心、音乐课室、休闲场所等)。或许我们不认识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就如那好撒玛利亚人,我们可以看见他们的困境,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他们的附近。那么,我们该怎么做?

在我们教会的附近,不论是在菲律宾的碧瑶(Baguio)或巴当卡斯(Batangas),或芽笼或邦巴卡(Pampanga)、或女皇镇或乌底耀(Udiao),也有许多人,他们在我们敬拜神的附近的地方居住,并且极需要神的恩典,我们不能等他们来找我们;大使命开宗明义的命令:“去”,不容许我们单单地等人来,我们必须主动向他们发怜悯,至少我们可以邀请他们来布道会。假使我们教会周围的人,从来没有透过我们亲身经历基督,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控诉。

我们还可以做更多——为他们祷告。在《提摩太前书》2章1节,保罗说:“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我们为未得救的家人和朋友祷告是好事,但他们只占“万人”的一小部分。我们还需要为未得救的邻居祷告,因为不管我们认不认识他们,真理仍旧一样,而他们的需要也是一样的:

. 神是他们的创造者,是完全圣洁,并要求他们完全顺从祂的律法。

. 他们违犯了神的律法,就要为他们的罪付上永恒的代价,可是不能借着他们的好行为来救自己。

. 基督来到世上,既是神也是无罪的人,且借着钉死在十字架上来表明神的爱,为罪付上代价,并在死后第三天复活,留下空空的坟墓。

. 他们需要为罪悔改,和接受基督为主和救主。

对我们未得救的邻居来说,上述一切都是真真确确的,他们极需要我们为他们祷告。但愿我们更像保罗,如此对待于他来说是陌生人的罪人:“我心里所愿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他们)得救”(罗10:1)。

■ 结论

我们的神从天上大声呼喊:“地极的人都当仰望我,就必得救。因为我是神,再没有别神”(赛45:22)。虽然我们没有像神那样大的声音,但我们可以先到神施恩的宝座前,为那些我们不认识的人恳求祂的怜悯。然后,我们可以到邻里去敲每一户的门,以温柔的言语告诉这些陌生人,独一、永活的真神希望他们悔改以致得救。

access_level: 
10

苦难中默想主的话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2-07-29 22:41
圣经 经节: 
约16:1-4;约16:33
access_level: 
10

发怨言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2-07-29 22:43
圣经 经节: 
民11:1-23
access_level: 
10

永不改变的耶稣基督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2-07-22 22:44
圣经 经节: 
来13:7-9
access_level: 
10

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

sermon_audio: 
sermon_paper: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2-07-22 22:47
圣经 经节: 
太13:11
access_level: 
10

何等一位自我降卑的主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2-07-15 20:30
圣经 经节: 
徒8:26-35
access_level: 
10

圣经中的葡萄树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2-07-15 12:18
圣经 经节: 
创49:8-12;赛27:3;约15:1-8
access_level: 
10

门在枢纽转动,懒惰人在床上也是如此



门在枢纽转动

门在枢纽转动,懒惰人在床上也是如此

陈纯仰

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蚂蚁没有元帅,没有官长,没有君王,尚且在夏天预备食物,在收割时聚敛粮食。懒惰人哪,你要睡到几时呢?你何时睡醒呢?再睡片时,打盹片时,抱著手躺卧片时,你的贫穷就必如强盗速来,你的缺乏彷佛拿兵器的人来到。(箴6:6-11)

许多人不认为懒惰是一种罪,不觉得它是需要悔改的罪恶,因此不以懒惰为耻。可是,如果我们把勤劳看作是一种美德,便必须按照这个道德的推理来作出一个必然的结论:懒惰是罪。《传道书》九章十节告诉我们:“凡你手所当作的事,要尽力去作”。当你放慢脚步的时候,很可能你的心已不在了,最终,懒惰所反映的是一个堕落了的心的境况。

要仔细察看蚂蚁(6:6-8)

懒惰是个习惯――在还未疲倦之前就休息,还没有做工就享乐。一个懒惰人的特征是习惯性的懒惰。所罗门王对懒惰人发出强而有力的吩咐:“去察看蚂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节经文里用来与懒惰人对比的不是勤奋人,而是蚂蚁,这是一个很严厉的指责,因为懒惰人有着神的形象而蚂蚁却没有,但他在道德上的缺失却严重到一个地步,要去从渺小的蚂蚁身上学习。这实在是一种耻辱,而目的是要叫他从自满的懒惰中醒悟过来。

所罗门王所说的蚂蚁,大概是指一种五毫米长的收割机蚂蚁(harvester ant),它们的巢穴半径可长达七米,深入地下约两米,巢穴的入口很容易被找到,因为它的四周都明显有蚂蚁爬行的痕迹。在收割的季节,蚂蚁从巢穴周围的地上或植物中收集种子,先把种子的胚根咬断,以防止其发芽,然后运到巢穴,再把外壳去掉。壳和空的荚就被弃置于巢穴之外,随风吹散,令蚁丘的入口更为明显。

懒惰人要仔细“察看”蚂蚁,留意每一项细节,然后思想他所看见的有什么道德上的含义。这个观察是要叫懒惰人“得智慧”。让我们一起来思想几个有关蚂蚁的真相。

1. 它们是自我推动的

蚂蚁没有“元帅”,即士兵的指挥官,他的职责是催逼下属努力作工,以达到最高的生产力。蚂蚁不需要元帅,因为它们能自觉地做工。

2. 它们是自发的

蚂蚁没有“官长”,即负责把人组织起来的监工,并计划和监督不同的工作小组,以取得最大的效果和效率。蚂蚁不需要任何人来协调工作的时间、工作的分配或次序,因为它们充满进取心。

3. 它们是自律的

蚂蚁没有“君王”,即管治蚂蚁群窝里事务的统治者,以确保它们遵守规则。蚂蚁不需要统治者,因为它们会自我监管和克制自己不犯规。

4. 它们专一作工

在农耕的社会,收割对社群的福祉是十分重要的。工人清早起来,整日殷勤作工,不让已熟的谷粒留在梗上太久。而逃避收割工作的,被视为严重的反社会行为。蚂蚁不像懒惰人,它们在收割季节非常繁忙,一心一意地为崇高的目标尽力。

5. 它们有远见

蚂蚁“预备”和“聚敛”食物,把食物妥善地收藏好供将来之用。在丰收的日子享受,只吃喝玩乐而不努力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引诱;但若蚂蚁在收割季节,看见收获已多就停下休息,在冬天来临时,整窝的蚂蚁都会因没有食物而饿死。蚂蚁是有远见的。

上述所罗门王所列举的蚂蚁的特质,是懒惰人所要学习的要点,他采用了这样的逻辑推论:如果较低等的受造物都能在没有被强迫、指挥或监督下专一地工作,并且常为将来作好准备,那么作为神的创造之典范的人类,岂不更应如此吗?我们是否在殷勤地工作,特别是在为神的国的事情上?

从正确的角度来看,期限(死线)其实是推动人把工作排好优先次序的工具,而不应使人忙碌得象奴隶般地工作。迫在眉睫的期限带来极大的压力,往往是因为过去没有好好排列优先次序,若现在谨慎地排好优先次序,将来就能减轻大部分的压力。

要对付你的冷漠(6:9-10)

接下来,所罗门王以一连串强而有力的反问来与懒惰人对质。他的第一个问题,其实是以进行时态发问,“你要继续睡到几时呢?”显然此时懒惰人是清醒的,但他拒绝起床。第二个问题,可理解为以怀疑的方式发问,“你永远不会睡醒吗?”

所罗门王要懒惰人负起责任,强迫他要对付自己的懒惰。

1. 它的存在

懒惰人面对自己的懒惰,不能逃避事实,也不能逃避现实棗毫无疑问地,他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他实在是一个懒惰的人。

2. 它的持续

懒惰人看见自己的懒惰的持续性,他并不是因为渴睡而需要多休息,而是厌恶工作,以睡觉来作藉口。《箴言》廿六章十四节是何等真实,“门在枢纽转动,懒惰人在床上也是如此。”

3. 它的藉口

在第十节,所罗门王从外在的行为转而揭露懒惰人的思想。他三次重复使用“片时”来加强语气。懒惰人欺骗自己,不求很多,只求多一点点;但他不会做出明确的表示,拒绝为自己的懒惰设上限,反而继续想要多一点而已。当被问及何时会起来,他的回答是没有承诺的“某一个时间”。

4. 它的模式

在第十节的动词中有明确的渐进趋势,“睡觉”是没有知觉的休息;“打盹”指半清醒的状态;“抱着手躺卧”就是准备躺下来――一个生动的身体语言,表明坚决拒绝参与辛劳的工作。这些词语联合起来,表明完全不愿做任何事情,只是满足于从一种懒惰的模式转向另外一种。

其实,我们都很会来这一套,断然的拒绝明显是不合理的。于是,我们欺骗自己,逐步对罪作出许多小小的让步,也因如此,机会便一一溜走了,直至完全远离我们。诚然,过度的嗜睡是危险的,可是,一点点贪睡也都能引发大灾难。接着,所罗门王以不同层次的懒惰,由深至浅(从睡觉到清醒地抱着双手)来加强他的论点:“再睡片时,不,即使是一点点的困倦,不,即使是抱着手准备小睡一下子――这些都足以引致灾祸!”

要思想懒惰的结果(6:11)

在有需要的时候,懒惰人没有办法供养自己。“贫穷”和“缺乏”并非指紧缩的财政状况,而是指严重的穷困。在圣经里,“受压迫”和“贫穷”从来不用在懒惰人身上;被压迫的人是因别人的恶毒而受害,他们会得到神特别的保护;贫穷的人则因他们无法控制的环境而有所缺乏,他们也得到神特别的照顾。但懒惰人陷入穷困是因为愚昧和懒惰,而他的穷困正是引致死亡之路。

此外,这种极端的情况会突然临到懒惰的人,且无法预料,就好像“强盗”来袭击一样。虽然懒惰人的穷困有渐进的过程,但对他来说,却是显得迅速、突然,因为他的惯于懒惰,对将要来临的困境浑然不觉。而当穷困来临时,便会像“拿兵器的人”一般地制服他,这人是异常强壮,并且残忍地对付他的敌人,直至取得胜利。于是,你就会看到,一个软弱无助的人,被强大的力量攻击时,立即崩溃的情景。

这正是懒惰人无可避免的结局。

结论

一个人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对福音懒得做出反应。在有关永生和永死的事情上,若因懒惰而不去思想要不要接受神白白的恩典,便是愚不可及。

话虽如此,我们这些已经因神的恩典而得救的人,也必须在传福音的事工上殷勤。趁着还有机会,我们应当象蚂蚁一样勤劳,为了神国的缘故殷勤作工。现在是恩典的时期,机会就在今天,但愿我们不要做属灵的懒惰人。

圣经 经节: 
箴6:6-11
access_level: 
10

耶稣基督的代死

sermon_audio: 
sermon_event_date: 
Sun, 2012-07-08 16:58
圣经 经节: 
来2:10-18
access_level: 
10
同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