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综论之《士师记》――神挽回的恩

旧约综论之《士师记》――神挽回的恩

旧约综论之《士师记》――神挽回的恩

胡恩德

耶和华的使者从吉甲上到波金,对以色列人说:「我使你们从埃及上来,领你们到我向你们列祖起誓应许之地。我又说:『我永不废弃与你们所立的约。你们也不可与这地的居民立约,要拆毁他们的祭坛。你们竟没有听从我的话!为何这样行呢?』因此我又说:『我必不将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他们必作你们肋下的荆棘。他们的神,必作你们的网罗。』」耶和华的使者向以色列众人说这话的时候,百姓就放声而哭。于是给那地方起名叫波金,众人在那里向耶和华献祭。从前约书亚打发以色列百姓去的时候,他们各归自己的地业,占据地土。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见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大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百姓都事奉耶和华。

以色列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去事奉诸巴力,离弃了领他们出埃及地的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去叩拜别神,就是四围列国的神,惹耶和华发怒。并离弃耶和华,去事奉巴力和亚斯他录。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就把他们交在抢夺他们的人手中,又将他们付与四围仇敌的手中,甚至他们在仇敌面前再不能站立得住。他们无论往何处去,耶和华都以灾祸攻击他们,正如耶和华所说的话,又如耶和华向他们所起的誓。他们便极其困苦。耶和华兴起士师,士师就拯救他们脱离抢夺他们人的手。他们却不听从士师,竟随从叩拜别神,行了邪淫,速速地偏离他们列祖所行的道,不如他们列祖顺从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为他们兴起士师,就与那士师同在。士师在世的一切日子,耶和华拯救他们脱离仇敌的手。他们因受欺压扰害,就哀声叹气,所以耶和华后悔了。及至士师死后,他们就转去行恶,比他们列祖更甚,去事奉叩拜别神,总不断绝顽梗的恶行。于是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祂说:「因这民违背我吩咐他们列祖所守的约,不听从我的话。所以约书亚死的时候所剩下的各族,我必不再从他们面前赶出,为要藉此试验以色列人,看他们肯照他们列祖谨守遵行我的道不肯。」这样耶和华留下各族,不将他们速速赶出,也没有交付约书亚的手。(士师记二1~7,11~23)

《士师记》一书承接《约书亚记》的历史,也接续摩西五经的史实。不过,从《创世记》十一章开始,圣经专一述说一个民族的历史,尤其讲及这整个民族与神的关系。神在千百个民族中特选这个民族,亲自加以栽培、教育,又带领、帮助和保守他们,为要使他们亲近神;又让他们非常蒙福,好叫周围的民族看见并藉这见证来归向独一的真神。神拣选他们,其中包含了这个目的。当这百姓被选出来,其中神又拣选一人,从这人而出的子孙便成为神的选民。

在人间这个被选召出来的人是合神心意的。在云云世人中要找出这样的人,并不容易;即便有所寻见,数目亦不会很多,因为世人都败坏了。人好像一棵大树,树头的那部分既已败坏不堪,其上的枝叶哪有完好呢?可以说是已枯死的。神找到有人能合乎其意,实在难能可贵。这人的心乃完全降服这位独一真神,也全然归于祂。

我们原是神所造,本应属乎祂,但我们却要走出来跟从魔鬼。我们走的路正是魔鬼所安排那条罪恶的道路,是违背神旨意的道路,也是人己意的道路。各人都走着自己的路,离开神,正如圣经所说「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赛五十三6)然而,若有人的内心归向神,神定然在其心里继续作工;这人就必十分蒙福,又得神所喜悦。事实上,莫说一个民族,就是一个毫无瑕疵的完人也不能找着。当然,神以后差自己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降生为人,世间才有了光彩,能以寻见一位完全合神心意的人。唯独耶稣基督是一个完美的。终其一生,由降生至离世,事无大小,无一不叫神欢喜的。主临离世对门徒说:「我常做祂所喜悦的事。」(约八29)耶稣基督时刻行神喜欢的事。我们每一个本应行神欢喜之事,可是,我们各人偏行己路,跟从魔鬼。如此境况当然招来祸患、痛苦和愁苦。对于人间种种灾难,一切有识之士总是茫无头绪,没法解决。许多问题总是解决不来,单单看课堂上的学生那彻头彻尾不受管教的样子,便知这世界正朝向一条怎样的路进发――越加败坏、离开神,且没有盼望的道路。然则,今日神仍在世间寻找合祂心意的人。

昔日神寻得以色列的祖宗亚伯拉罕;这并不是说亚伯拉罕是完美的,因他原是拜偶像和假神的――「住在大河那边(即现今的伊拉克)事奉别神」(书二十四2);只是神看见他稍有行神旨意的心,因而拣选他,呼召他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神将来所指示他去的地方。亚伯拉罕其后到达现今之以色列地,即迦南美地,而神告诉他所指示他的就是这地;然后从他生出子子孙孙来。摩西五经告诉我们当初的情况相当曲折,许多事情的发展均是错综复杂;毕竟,从亚伯拉罕的子孙神培育出一群人或一个民族来,以作示范,让其他民族知道该如何行。为此当神在埃及地把这百姓救出来之后,便亲自住在他们中间,又跟他们立约。

与人立约

神与人立约一事,非常特别。这位神伟大无比,充满能力。祂创造天地,整个宇宙都是从祂而出;尽管如此,祂还未用尽本身之力量和智慧。这位神却与人立约――祂俯就那些百姓,用极为温柔、慈爱的心带领他们归于造他们的神,并与他们立约,成为他们的神,且又住在他们中间。

神给的约(一般称为旧约)是关乎行为的,意为当人行出律法,便因此存活得生。神为祂的百姓订立数百条诫命、律例、典章,并敦劝他们遵行,然后仔细地说:倘若他们遵守诫命,便得诸般的福。此福乃着重今生或属地的(别于基督徒的福,因我们着重天上、属灵的、也是将来的福。神当初在他们身上作工,是为给列国作见证),所得之福细微至连他们的抟面盆都蒙福,而且「出也蒙福,入也蒙福」(参申二十八5~6);可是,若他们并不遵行,各种灾祸必降临其身。《申命记》二十八章和《利未记》二十六章均详细阐述这些刑罚。《利未记》所说的是:百姓若于受罚后仍不悔改,神将有七倍刑罚加诸其身。有圣经译本说「七次」,也有别的译本说「七倍」。要是他们还不听从,神就以七倍刑罚递增;当说到最重刑罚之时,指出他们要面临国破家亡,而且人要被掳到别国去,不得再享受神赐迦南地之产业。那时神要将他们吐出去,从其地把他们赶出和拔出。

然而,这个约亦让我们看见,虽然以色列人不守、也不服从神的律法,致使神照该约所说向他们降祸;但是,神赐他们复兴的恩典。这个复兴类于预言,而有关这复兴之恩,《申命记》第三十章略有记载。他们若回头归向神,尽心尽性归祂,承认自己的罪;且又离开自己的罪;神必定重新眷顾他们,将他们带回本地,使之再度在神面前蒙恩、享福。

摩西跟以色列人说过这一大段话便离世,约书亚即接手带领他们进入迦南。他们以后的历史就如那个约所说咒诅降临他们头上,并有种种灾祸降临其身。他们不止一次被掳到外国去,最惨重的一次被掳,就是在他们杀了神儿子耶稣基督之时发生的。那时以色列人拒绝主,不肯相信祂,甚至要杀害祂,因祂自称为神的儿子。为此神把他们交在罗马人(即意大利人)的手中。那时代罗马人管辖天下,地中海一带是罗马人的地土。他们把以色列人厉害杀灭,又掳走他们,分散于列邦之中。

以色列人在主降生前五百多年亦曾被掳,按耶利米书所说该次被掳为时七十年,然后他们返回本土。第一帮返回故土的人数有四万多人,自此直等数百年后耶稣基督降生;当祂升天后(因祂为我们的罪死,被钉十字架,祂在复活后四十天返回天上,作我们的中保,使我们的罪得赦,得以进到神面前)三十多年后以色列国才被罗马所灭。这一次他们被掳散于天下,为时十分长久。也许他们没有想过是次被掳会是那么漫长。当他们回想昔日的祖宗被掳到巴比伦,七十年满了便得回国,想望他们也得很快回国;哪知一代过去又一代,当几十代已过,他们仍散于各地,不得归回。有一批以色列人来到中国,在中原河南省定居,几近变成中国人的样子;可是他们仍不忘自己是以色列人的身分。现今以色列已复国,按我所知这批人亦已回国去了。还有许多散居各地的以色列人也归回本土。他们亡国几近二千年,然后神行奇事眷顾他们,使他们得回自己的国家,而且成为中东最强之国。我们看见这件又大又奇的事成就,确实有福。以色列人的复国引进了最后预言之应验。

一本失败史

以色列人一直以来的历史,包括《士师记》都是描写他们的失败。他们本应是拣不上的。《士师记》一书显然就是他们的失败史。根据保罗在新约所说,士师时期一共四百多年,期间全都是失败的经历。神惩罚这些百姓,使外国军队前来对付他们。初时他们还不知悔改,及后才求告神,生发悔改的心,于是神兴起一些人来,立为士师(类似审判官),作他们的领袖。士师并不是王,却为百姓击退外国军队,拯救他们脱离敌人的手,以至得享太平的日子。这些太平日子有时可长达数十年;可是,百姓在太平之日旋即故态复萌,翻来覆去。《民数记》已记下百姓不少的失败。在那三十八年多的日子里,全都述说他们失败的历程,直至末后才稍有好转。今时《士师记》又是讲述他们的失败。撒母耳记中之撒母耳是最后的一个士师,接着才引进列王的出现,直到主前五百多年他们被掳。列王纪上、下卷可说又是以色列人的失败史,历代志上、下卷亦然。百姓向主的心不像其祖宗亚伯拉罕那么坚定。整个民族看来简直是不中抬举的,不值得神给予救恩,也不配接受神种种恩惠。

然而,神的作为总不至落空;虽然表面看似失败,事实却不然。在这个看来腐败不堪、无可救药的民族里,还有零零星星的人对主是坚定不移的,就如亚伯拉罕一心一意归向主。纵然圣经没有全然披露,在当时这个民族里有多少人真诚向主,可是,在《士师记》我们偶尔看见仍有少数人是对神有心的。他们那颗认真服主、归主之心虽不及亚伯拉罕和大卫,但心里仍有一点信心,相信神会行善,信靠神会施恩;他们虽自觉不配,却相信主仍会施恩。这民族从整体而言是失败的,可是,主所作并没有失败。神知道在历世历代中总有少数人是可以选上的。他们的心是向主的,至少会有一点信心。

刚才已把《士师记》主要的事实提出来,首先是说他们的失败,就是第二章首段所说的,即第1至5节。这一段乃接续头一章所言。第一章的内容是关乎以色列人的失败。约书亚死了以后,虽然百姓已占据迦南大部分土地,而原住民的主要军力亦已在约书亚率领下全被打破,但仍有零星地土百姓尚未得着。神吩咐他们逐渐去得那些地,又要将那里的居民除灭,然而他们没有按神的吩咐去行。第一章便是说出他们这个失败,故此第二章开首耶和华的使者便责备他们。

这里附带说一点;为何神吩咐以色列人入迦南,杀尽那儿的居民?当百姓如此行,便是与神同工,执行神对那处原住民的审判;因他们罪恶满盈,好像洪水之时那世代的样子。有人在报章撰文,厉害反对基督教,提及神吩咐摩西把米甸人杀光,认为神如此残酷,跟新约所论到的神并不相符。可是,人却不知道,不仅那地之民要被除灭,整个迦南地的人也要被毁灭。位于迦南边缘的几个城如所多玛、蛾摩拉、洗扁、押玛等,神已用火来毁灭,因这些城之居民已恶贯满盈。这并不是说神不爱他们,而是说神已容忍了他们许久;若非他们的罪恶已满,神仍不会伸手击杀他们。

当神还未毁灭所多玛、蛾摩拉,祂前往亚伯拉罕那里。神在他的门前坐下,接受他的款待,及后起行,亚伯拉罕便给祂送行。神向他透露,示意要灭所多玛、蛾摩拉。亚伯拉罕甚有属灵悟性,知道二城即被剿灭,于是在神面前求情。创世记十八章记下他向神求情的经过。他说若所多玛有五十义人,神岂不为那五十人饶恕全城的人吗?神说若有五十义人,祂定必赦免那城的人。亚伯拉罕尚未心足,向神表示若减少五个又如何?他其后还说若有三十义人,神会否灭城?神表示仍不灭那城。亚伯拉罕一直向神求至若有十个义人,祂又如何回应?神表示为了那十个义人,祂仍会保留那个城。假如亚伯拉罕还说那里若有一个义人就是其侄儿罗得,神会否灭城?我想神会对他说:那城的人罪恶滔天,只得他的侄儿一个是义人;为亚伯拉罕与罗得之故,神必另外拯救罗得。及后神果然如此行(虽然亚伯拉罕没如此问)。可见神若要灭绝一个地方,那里的人之罪恶实在已满了。洪水之时也如是,神只拯救挪亚一人,只因他有家人,便连他的一家都得拯救。神吩咐以色列人入迦南,也要他们灭尽该地之民,皆因那城的罪恶已满盈。四百多年前,神已告诉亚伯拉罕,表示亚摩利人的恶还未满盈,所以不将迦南地给他的子孙;换言之,要是人的罪未到顶点,神仍不会如此严厉地执行审判。神的审判如此彻底,就是说被审判之地已到毫无盼望可言。考古家在迦南地挖出古物,发现那些偶像甚是羞耻。有英译本圣经称那些偶像为‘Shame Image’即「可耻的偶像」。以色列人就是如此拜别神,离弃耶和华。他们被神对付,备受灾祸、敌人之攻击,以至哀求神。神便兴起士师拯救他们。当他们处身太平之日不久即转去行恶,像是无可救药的。这是文首所引经文的大意。

六次背道

《士师记》由三章至十六章特别提出六至七个士师,说到以色列人有六次背道离开神,尤其指出他们拜偶像的罪,神遂兴起士师。为何那儿有六至七个士师?因其中一个女士师在打仗期间召来一个男子协助作战,故得出七个士师。以色列人六次背道,神就施行六次拯救。另外圣经提及五个士师(一次提三个,另一次则提两个),却没有述说这些士师的伟大事迹,只轻描淡写而已。说过这六次背道、六次士师兴起作拯救之后,便结束了第十六章。

接着末后的五章(十七至二十一章)以另一写法带出以色列人的历史,却非沿之前的路线――他们犯罪得罪主,受刑罚,神便兴起士师救拔,他们继而得太平的日子;却旋即又转去拜偶像,招致神的惩罚,其后又得士师之拯救。这五章书都是提到百姓的犯罪生活,以及某些他们犯上的错误。在士师时代,以色列人除了拜偶像,还有别的事情是不得神喜悦的。这卷书末后一节可说是总结这五章或全卷书的内容――「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25)那时百姓任意而行,正如以赛亚书所言「各人偏行己路」。

阴霾中之曙光

圣经以这句话结束士师时期的事情,显出这幅「图画」之黑暗,就如天色灰暗的样子。《士师记》所显出来的乃罪恶之云雾覆盖以色列人。这帧「图画」有何可看?然而,这卷书却有亮光发出,就是神在当中要行其不变的旨意和计划;并且更要彰显神对百姓那不变的爱。当他们犯罪受罚,呼求神并悔改,神即赐下拯救,并且一而再地赐下六次拯救。撒母耳记上、下卷和列王纪上、下卷等虽表明以色列人的悖逆,但神对他们的爱仍没有改变;甚至当他们犯罪至顶点,杀害神的儿子,神纵然使他们亡国几近二千年,可是,神的爱仍未断绝。直至今天,以整个民族而言他们仍未悔改,接受主为弥赛亚;然而,神并未等待他们全然回转即施恩,让他们复国,有自己独立的国家。

神虽仍以恩慈待以色列人,却会对付他们。他们将来还要面对大灾难。在大灾难期间,外国军队几乎要将他们歼灭,然后耶稣基督亲临拯救他们;那时他们的心眼才得开启,认识到他们历世历代所反对的竟是神的儿子并救主。他们会大大痛哭,整个民族在以色列地大哭,承认耶稣基督。接着主使平安的日子来到,又将新心新灵放在他们里面,而且主更把自己的灵赐给他们,正如今日赐给我们一样。将来在列国中神会使他们为至高,他们会享受神国度的福气,并且更会称颂神之慈爱永远长存。

回想主前五百多年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当他们有机会返回故土,便重建圣殿,及后之数十年则重建耶路撒冷城墙。当他们重建圣殿,便赞美神;立殿基之时也赞美神,并提到神的慈爱永远长存。诗篇一百三十六篇便有这样的话,每一节都说「神的慈爱永远长存」,其中特别提及「永远长存」的片语。神的爱仿佛断断续续,并不连贯,却依然存在,神仍向他们施恩。现今以色列人得以复国,都是神的恩典,显明祂的慈爱犹未断绝。最后神给的恩乃使他们完全改变过来,全然被神更新,得以全心归服神,以至长久永远蒙福。在他们得这恩典之时,我想他们无论在唱出来或说出来,所称颂神的话――「耶和华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都是非常贴切的!《士师记》也述说这一点:神的慈爱常在他们身上。

胜利的关键

另一点要提出来的是:那些士师无论为人如何,神都使用。有时神要特别显出来。为救百姓脱离外国人的手;同时也表明并非百姓的武力能以击退敌人,所以祂有时选出来的人是不能上阵,又从没有打仗经验的。神还在其他方面显明:百姓的得胜乃全然出于神,战争的结果唯操在神手中。在这一点上基甸的事迹最为明显。

圣经有数章书写到基甸的历史。在神呼召他作士师的时候,他的家在玛拿西支派中为最小。他在一个甚为细微的家族成长,而且在父家中为最小的。也许基甸在十兄弟中排行最幼,亦有可能他在众兄弟中最没有成就。从前的人看重体格是否魁梧,因作战极需体格强壮之辈。不像现今科技先进,只要按掣即能发射飞弹作战。基甸可能自小便体弱多病(虽则圣经没有明文),圣经形容他「在父家是至微小的」(六15)――意为最弱、最无权、无势的。当他被神选上,面对米甸军队即显出毫无信心。多年来以色列人已被米甸人压制,百姓何来有勇力对付他们?基甸不仅胆小,而且信心薄弱。他要向神求取证明,并且一而再地向祂寻求。神却体贴他。神能感动一个毫无信心和勇气的人胜任,这完全在乎主。到了基甸召集三万人准备作战之际,神却表示人数过多(其实相对十多万外国军队,这三万人只是个小数目),宣布胆怯者可以回去,结果有二万人离去,剩下万余人。神又向基甸指出,人数仍过多,于是神吩咐他执行一个办法,拣了三百人。面对大概十三万的军队,这三百人终于获胜。由此可见百姓得拯救全在乎神,正如今时我们得救脱离魔鬼的手和地狱的火,完完全全是出于神,好像约拿所说「救恩出于耶和华」(拿二9下)。神差自己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来;当祂来之时,亲自作成救恩之工,为我们上十字架,在神面前担当我们的罪,承担我们一切刑罚,使信的人都得赦免、得永生。这全然是神的工作。

基甸的事迹显明救恩乃出于神的作为,而神的作为无法测度。及后百姓又犯了罪,以为神再兴起另一个基甸,事实却不然。神有诸般做法,表明其无穷智慧。有一次神显作为,再度表明救恩纯粹出于神,并非按所选出来的士师之为人。那是最后一个士师参孙。身为士师的参孙具多个特点,其一是:他是个独行士师。他与非利士人作战的时候,并未召唤大队军兵,却孤身上阵。无论敌方有多厉害,都无法使他惧怕。神的灵在他身上,是充满一种身体的能力。有些儿童圣经画册把参孙绘画成一个大力士的模样。我想他未必是这个样子的。也许当他坐下来,正像一只白鹤;即便如此也不成问题,因为神的灵在他身上。他的仇敌没有一个能以知道他大力的秘诀。在战场上他只身击退数千人,随手拾起一块未干的驴腮骨(短短的,形状似钩,甚为脆弱,不能运力),便能击杀一千非利士人。他及后到了迦萨城,当那些非利士人在夜间把他围堵起来,准备次日向他动手,哪知他半夜醒来,将城门的门扇、门框、门闩都一并拆下,扛在肩上搬到山顶处。非利士人为此一筹莫展。神施行其特别拯救,而参孙只是一个拿细耳人――完全归神的人而已。参孙自小便作拿细耳人,所以神那特别的能力显在他身上。神虽藉他拯救以色列人,可是,百姓还不肯悔改归向神,故不晓得跟从神。在这境况下,参孙唯独有独力作工。从整个民族而言,他们还未得解救。由于参孙全然归神,神的能力便显于其身。

今时,这能力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上彰显,只要我们也作全然归神的拿细耳人,我们既然与神立了恩典的约(即新约),便理当在此浩大之恩下全然归神。倘若神要我们有所放弃、有所屈服,忍受某种痛苦、辞去某个行业或离开某人等等,我们都顺服下来;那么,神的能力便会在我们身上彰显。我们不一定要作大布道家或大奋兴家,但在我们身上必然产生一种影响力,不是推动别人归主,就是促使别人反对主;那怕在我们身上毫无影响力呢!我们要是像参孙全归与神,主必在我们身上发动祂的能力。

透过这般概略性地看看《士师记》,盼望在其中得点教训。我们不走以色列人的道路,却一心走讨神喜悦的道路。■

本文原刊载于香港喜乐福音堂二○○六年三月份之「音讯」。今蒙准转载以飨读者,特此申谢。--编者按

圣经 经节: 
士师记2:1-7;士师记2:11-23
access_level: 
10